2城市密集区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典范地区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而在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城市密集区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深圳是中国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先行者。一条“基本生态控制线”使全市一半的土地得到绝对保护,全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45%,人均公共绿地16平方米,相继获得“国际花园城市”、“环境保护‘全球500家’”等殊荣,其首创的“绿色GDP”考核体系,更强力推动着经济发展呈现出“低投入、低能耗、高产出、高效益”的可喜态势。此外,2007年6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成都市和重庆市,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同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确定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和长株潭将迈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最前端。
(四)城市密集区将成为中国“促内需、保增长”的中坚力量
1城市密集区在30年的对外开放中积累了宝贵的市场开拓经验
面对20世纪20年代末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城市密集区及时求变,在应对外部需求减少和各种贸易壁垒陡增的同时,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将调整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开拓国内市场作为应对危机的重要突破口。尽管短期来看,作为对外开放先锋地区的城市密集区受到的冲击更大、遇到的困难更多,但这也会促使当地企业加快以内需为主导的产品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营销网络创新,从而提升城市密集区的核心竞争力。
“保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城市密集区产业向边缘地区转移的过程。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城市密集区将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向内地和边缘地区实施产业转移。产业转移的过程,一方面,城市密集区将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实现由“率先发展”到“带动内地”、“带动周边”的转变;另一方面,城市密集区自身也将实现“腾笼换鸟”,为高端产业的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
2城市密集区提供了具有强大购买力的消费市场
由于人口众多、居民财富的逐步积累以及庞大的商务消费和外来人口的消费,城市密集区的消费市场具有强大的购买力。统计数据表明,仅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三大城市密集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就占到了全国总量的1/3。城市密集区为居民生活提供更多的选择,能为各个阶层的居民提供更宽的居住选择面,能吸引外来人口聚集。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密集区是中国常住人口增加最快的地区,目前将近40%的城镇人口居住在10大城市密集区。未来数十年内,城市密集区还将作为中国城市化的主体发挥作用,常住人口将进一步增加。常住人口的膨胀,表明城市密集区是个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的升级换代,城市密集区的居民个人收入也快速增长。毫无疑问,城市密集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密集区城镇居民家庭储蓄在全国居民家庭储蓄中占据较大份额。居民收入提高和财富的积累,为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创造了条件。
四中国城市密集区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在内生机制和外生机制的共同推动下,中国城市密集区必将进一步加速发展。
(一)中国城市密集区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
中国城市密集区发展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一系列问题,如土地问题、环境问题、流动人口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等。但在所有矛盾和问题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市际关系问题,二是产业升级问题。解决好了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他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1市际关系问题
城市密集区的地域范围包括不同城市,甚至跨越不同的省级行政区,协调好城市密集区内各城市之间的关系是城市密集区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协调市际关系的目的,就是要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要素在城市密集区内的自由流动。协调市际关系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协调城市密集区内中心城市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密集区内,中心城市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区域总体发展水平和发展前景,中心城市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区域协调发展就具备了坚实基础。协调中心城市之间的关系,既要求中心城市在城市定位、发展战略等方面相互错位、互补发展,也要求中心城市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等领域的一体化、均等化对整个城市密集区的一体化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广州和深圳作为两大中心城市,在历史传统、发展路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两者就应该通过修订城市规划、调整发展战略实现更高水平的协调和联合。二是协调城市密集区内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的关系。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紧密依存,既是完善的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也是城市密集区高效运转的必要条件。以京津地区为例,京津两大城市双雄并立,周边能与京津两市产业衔接的中小城市数量却很少,小城市的产业水平低下,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产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势差,中心城市的经济功能较难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