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就业形势近年来却有“一年紧过一年”的趋势,观察家们认为,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来看,尽管我国劳动力“人口红利”已接近临界值,但随着大量农村新增劳动力和大中专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仍将长期存在。因此,“十二五”期间的劳动力就业形势仍将十分严峻。
如何解决好“十二五”期间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问题?专家认为,大力发展服务行业和鼓励创业将是创造有效岗位需求的最佳途径。这需要政府部门发挥创新精神和引导能力,如鼓励城市“早餐工程”,扶持“老龄服务业”等,都可发挥解决就业的巨大作用。
合肥学院今年5月一项对1000户合肥家庭的抽样调查显示,63%的家庭年收入为3.5万元,属中低收入家庭;仅有37%的家庭年收入达到11.4万元,属较高收入家庭。在当前合肥市住宅商品房均价已突破每平方米6200元的情况下,前者作为刚性需求群体,很难通过购买商品房来解决住房问题。统计数字还显示,2005年以来的新就业职工达240万人,有超过一半是大学毕业生,这一数字在“十二五”期间还将增加,这部分群体也存在买房难问题。
对此,安徽省房地产业协会副秘书长朱德开认为,“十二五”期间要解决住有所居问题,必须针对调查中的不同群体,给予不同的住房对策,强化分层住房机制,不能再让所有人都挤进商品房市场。
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新思维
接受采访的专家们一致认为,消弭社会不公将成为“十二五”期间的不二选题,特别是目前老百姓反映最突出的公共服务失衡问题,随着“十二五”城市人口的增加,这无疑将成为相关部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考量因素。
有学者指出,面临更加复杂的社会形势,对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为公众公平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一旦社会服务滞后于经济发展,极易激化社会矛盾,产生社会动荡。
“‘十二五’期间,人口格局发生改变已是大势所趋,要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城乡统筹综合考虑,实现城乡共同协调可持续发展。”何春说,“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说是更高层次的民生。从空间上看,既存在于城乡之间,也存在于城市内部。”
他透露,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或将旗帜鲜明地首次进入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之中。“从安徽目前的情况看,重点还是要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和发展不够全面、不够均衡、不够协调的问题。”
收入分配的差距和不公是目前社会热议的焦点。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指出,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如果不能解决大量进城人员的“转正问题”,中国的城镇化便是无“基”之谈。只有让更多的进城人员真正平等地享受市民待遇,城镇化才算落到了实处。
对此,有专家表示,应对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可以采取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手段,但一些企业很可能把最低工资标准当成最高标准来执行。要弥补这一收入上的缺口,政府可以尝试在“十二五”期间扩大社会保障开支,通过养老、医疗、教育的广覆盖来缩小收入差距,而这种方法也是政府能够采取的最有效、最可操作的办法。
中共湖北省委财经办副主任赵凌云说,我们要有宏观视野,不能就城市论城市。城市应该增加公共资源,例如公共社区组织和管理人员,增加公共环境投入,同时农村和城市要同步进行。我们的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要有机结合。一方面吸纳人,另一方面要将一部分人稳定在农村,让生活在农村的人也能享受到城市一样的生活,使城镇化有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