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九镇的构想,被再度赋予同等期望。2001年初,上海市政府发文,要求“借鉴国外特色风貌城镇建设的经验,引进国内外不同城市和地区的建筑风格”。“一城九镇”找到了“师傅”,确定了自己的“风貌特色”。
松江新城模仿的是英国;安亭镇模仿的是德国;浦江镇模仿意大利;高桥镇模仿荷兰;奉城镇模仿西班牙;罗店、枫泾、周浦、堡镇也各有效仿对象。孙继伟管辖的朱家角镇则被定位为效仿祖先,建设中国江南水乡城镇。
为达到满意的效果,孙继伟面向全球邀请知名设计师和机构参加,最后为朱家角选择了台湾的李祖原建筑师事务所的规划方案。“我们的要求和约束是规划方案要考虑与江南古镇、水乡风格契合,尊重河流走向和地理特征,不能胡乱发挥。”
2005年,《朱家角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上海市规划局组织的专家评审,第二年,这个规划还荣获上海市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一等奖。
虽然新镇建成了,但事与愿违,这些看上去和国外城镇一模一样的新镇,建筑都以低密度为主,街道整洁,环境宜人,但向往郊区化生活的年轻人入住后,才真切感受到生活的诸多不便。
以最著名的安亭新镇为例:那里的居民发现,一天只有几班车通向中山公园,连通往老镇的班车也得半小时一班;新镇没有好的幼儿园、小学,也没有好的医院;甚至没有菜市场,没有邮局、书店、电影院,连交水电费都要去两公里外的老镇。“一城九镇”里,除了松江的泰晤士小镇靠近县城外,大部分新镇地处偏远,缺少产业和就业机会,居民依然要到市区上班。如果没有私家汽车,日常生活几乎不能进行。现在,这里大部分房子都已经卖出,却很少有人居住。白天街道上行人很少,晚上看上去更像一座空城。
这使得规划者的意图再度重蹈了上海第一次建设卫星城的覆辙:疏导市中心区人流到郊区去居住的目标没有实现;本地农民又因为新镇房产价格高而不肯购买;而入住率不足又让已开张的商店纷纷倒闭,让居住者生活愈发不便,加速了年轻人的搬离,如今居住在新镇里的多是退休老人。
新城隐忧:如何避免空心化?
上海仍不死心,或者说不能死心。2006年,上海市提出建设嘉定、松江、临港、闵行、宝山、青浦、金山、奉贤南桥、崇明城桥九个新城,看上去,这就像是当年“一城九镇”的升级版。
已经是嘉定区区长的孙继伟觉得,“九个新城”的规划出台实属无奈:上海中心城区过度发育,城市不断地向外摊大饼发展,交通、污染、房价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心城必须要向外疏散人口密度。
这一次的新城计划,看起来吸取了当年“一城九镇”的教训,改变了将郊区新城当作疏散市区人口的单一居住功能,明确提出要增加郊区新城功能,探索产业与城市融合的新途径,建设多功能一体化的现代化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