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街区所在的城市,因为还有“万国公报”、“万国公墓”,甚至“万国禁烟会”等太多与“万国”相关的存在,故而整体成为中国文化版图上的一个另类空间。可以说,自1843年11月7日开埠时起,上海便获得了一种世界主义的文化面向,尽管可能只是若干面向之一,且生于殖民的压力。不过,如今看来,这种“本土”生来融于“万国”的宿命,似乎又使上海举办曾有“万国博览会”之称的世博会,成为城市历史预示的应然。
世界主义是上海人——一个在近代由江南各地人融合而成群体——的文化精神,这种精神使上海人在获得广阔视野与胸怀的同时,也不得不为其崇洋媚外的价值取向承受詈诟。据说在抗击法军侵略时颇显民族气节的上海籍官员李平书,曾被李鸿章问道“君为上海人,胡异于西人?”在李鸿章看来,一个上海人持与西人有别的思想且不愿与西人为伍,反倒成了一件值得探究的事,这至少可以说明在当时沪外中国人的认识中,“上海人”这个概念充斥着“西方人”的内涵。
被世界主义浸润的还有上海的城市生活。比如将西方联排别墅外观与中国庭院结构融于一体的石库门。这种曾经占上海民宅总数近70%、因而塑造了上海市民弄堂生活的特色房屋,如今显然已经成为表现上海本土文化的重要符号,以至在上海世博会上毫无意外地成为上海馆的建筑造型。再比如在1920-1930年代,上海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无论他或她爱吃法国面包还是日本生鱼片,爱读狄更斯还是泰戈尔,爱听中国京戏还是西洋歌剧——都是一座宜居的城市。
一个多世纪以来,上海接受的国际影响风云变化,而上海世博会正成为国际影响的最新标志。无论对上海还是对世界,世博会被赋予了更深的意义。
上海15年=伦敦150年?
在维系了一个世纪的国际化传统之后,作为世界城市的上海进入了与此前大不相同的三十年。
从1949年到1976年,上海承担了全国六分之一的国民生产总值。“25万户居民挤在人均2.5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加上80万只马桶和80万只煤炉,凑成一幅上海市井生活图画。”一个时期内,整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生活层次下降。
而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自1949年至1985年,上海共向中央政府上缴税收3500亿元,而它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得到的资金支持却只有35亿元。于是,这座国际大都市遗民的务实以及带点情绪地将外地人统统蔑称为“乡下人”等种种行为,似乎也就变得可以理解。
“在居住空间狭小、资源短缺、高积累、高贡献的情况下,上海人的性格遭到了扭曲。”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分析说。
可以理解的还有,当1990年代得以拥抱全球化并由此重塑其国际大都市形象时,上海表现出的急功近利。
1990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上海的身份诉求自此得以同国家的发展战略握手言欢。伴随着上海飞速的现代化、全球化发展,与上海全球城市身份想象有关的话语,比如“东方的巴黎”、“中国的纽约”和“东方曼哈顿”等,也开始大量出现在文艺作品和对上海城市发展的前景描述之中,而当纽约或曼哈顿成为上海的镜像时,现代化和全球化之于上海几近纽约化、曼哈顿化或西方化的事实则逐渐清晰。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学教授吴志强表示:“上海用15年时间完成了伦敦用150年才做完的事情。”
上海地铁系统的建设始于1995年,但仅在过去一年,总运营里程就延长了一倍,突破420公里。这样匆忙是有理由的:预计有1亿参观者前来上海。上海正主办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世博会。上海希望通过世博会使这个城市迈入国际化的路途能够变得更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