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面临的环保任务,可能是我们要解决的最大问题之一,我们需要加强彼此的合作来实现这样的目标,互相合作激发出更大的对话机制。大家都知道的一点是,现在确定性受到了挑战。我们跨越了文化的界限和别的文化进行互动,文化的价值所具有的确定性受到了挑战。因此我们必须要接受这样的现实:必须在模糊不定的情况下进行工作。我觉得中国的文化比德国的文化更具有包容性,我们必须接受多样的思考和讲话的方式,并且适应它。通过这样的过程来实现共同的认识,即使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所有的问题上能达成一致。我们要接受差异,接受冲突,继续前进,这样一种思维体现了西方和东方文化传统之间很大的不同,而且是未来的一个很大的挑战。
出版物、研讨会、论坛等交流形式可以创造出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但是对我们来讲最难的一点就是, 要承认实现更大的对话的目的,从而实现更好的沟通,这是需要花时间才能实现的。很多以项目为导向的思维方式不愿意花这么长的时间,不愿意尝试这种沟通的方式。如果我给国际从业者提供建议的话,就是人们需要花一些时间把所有的问题看清楚, 然后再做出合适的决定,这是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研究了全球化是怎么样影响世界各地城市甚至是城市的环境的。这是我们学习的目标,更好的了解全球化。我们需要获得更多的知识, 了解当地发生的事情,国际上有哪些先例呢? 仅仅研究已经出版过的项目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更多的例子、更多的出版物来探讨国际经验。
总体来讲,我们也需要开发技能,产生互动以及讨论,把它们描述并记录下来。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把城市项目总体观点、各地情况加以个性化,这是我们面对的挑战。每一件事情都有难度,但是我还想建议所有参与环保的学科,在未来十年都需要做什么呢?迄今为止我们总是说“要有全球的视野,有本地的做事方式”,这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来的,我们把本地的事情做好,全世界就没有问题了。但是,现在这种思维方式已经过时了,我们必须有全球的视野, 也必须要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程序是什么,我们能做什么。如果我们只有全球的思维的话,就变成了不能思辨的全球化理论,我们自身会加剧社会环境的恶化。
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了解全球的动向,与此同时,也要更多的了解本地正在发生的事情。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进行大对话,我们需要和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文化进行很好的互动;我们要把现代文明看作既是本地的,也是全球的;在行动的时候,我们必须承认有一个东西发挥影响;必须承认,作为专业人士,我们有责任以对全球负责任的方式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