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正在经历着加速的变化, 中国这点尤为突出,我们还没有做好应对这些变化的准备。本能的,我们找到了传统的模型来解决当前的问题,但是仅有这点是不够的。我们怎么做呢?我们是讨论过去的模型?还是要融入社会中适应当前进行的这些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跟学科之间是什么关系?所以我们需要了解在整个环境中,各个不同的专业从事的工作。通过参与项目,我发现要克服这个问题有很大的难度,我们需要关注当前的专业条件,然后问自己:作为教育者、从业人员,城市设计方面的这些条件意味着什么?我们发现在不同的文化里,景观设计、景观规划、城市规划都有不同的含义,比在一个文化里面的意思更多样,包括了各种各样不同的技能。
我们的实践和你们的实践并不局限于一个文化里面,它是跨文化的。城市之间、从城市到农村、从一个国家到另外一个国家,有大量的移民,单一的种族或者单一国家主导地区的现象受到了很大的挑战。所以你即使在自己的家里工作,也很有可能正经历着跨文化的专业工作。这个现象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有人已经开始考虑这样的问题了。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术语,有一个术语我们多会用到,就是大对话的概念。在大对话当中我们要问什么样的问题呢?首先,跨文化究竟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样的领域当中它可以做得非常好,我们应该怎么样做和怎么样学习,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 作品的设计者,他们受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在哪儿受的教育,这让我们对自己的职业有了另外一番理解。他们的不同文化决定了我们现在有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经验。举办研讨会的时候,我们讨论的都是不同地区的案例。讨论的时候并不一定是住在那个地方的人提供的案例,我们往往让别的地方的人来讨论这个地区的案例。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语境,让大家来讨论这些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快, 世界也在不断的融合,在世界各地,人们做事的方式越来越类似。当然,不同的地方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我们居住的物质世界实际上是由多样化的文化所组成的,不管是在哪个城市、哪个居住地,我们都可以发现文化的多样性。所以可以说,我们现在所居住的环境是可以听到各种声音的,而不是一个声音。我们需要更好的交流。
还有,人们的期望在当地的社区当中不断提高,他们认为自己的社区应该是什么样,应该有什么样的变化,应该由他们说了算。这点在不同的文化当中都是如此,而不是在一个文化当中出现的问题。现在环境的决策越来越要求民主化了,职业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职业化并不意味着与世隔绝。在中国的经历跟世界上其他地方是不太一样的,其中有利也有弊。我们在全球影响的环境过程中越来越标准化了,所以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你都可以发现同样的建筑、同样的结构。郊区化的趋势非常明显,城镇化的趋势也非常明显。另外是商业化,市场现在越来越多的占用了城市当中的公共资源。
还有一个全球性的现象是旅游。我们发现即使是在偏远的地区,旅游活动也存在。在很多欧洲国家,这种情况非常明显,其他地方也是如此。泰国以前广大的农耕地,现在变成了旅游胜地,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大的庙宇也必须迁移新址了。在北非,最早在一个城市当中有非常大的森林和非常大的湖。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发展,湖和森林在不断的缩小。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实际上在全世界都是这样蔓延的。人们对于这种发展模式没有太多的疑问,从大城市一直到最小的村庄都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些职业人员应该意识到的一点:我们不一定在大城市做作品,我们也应该到偏远的乡村去,因为全球化的进程已经影响到了这里。现在新的可持续概念,在全球都得到了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