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城市规划以及发展理论引入热力学平衡
3.1概念的城市论
黑川纪章将热力学中的平衡概念引入了城市理论。在热力学中,动态稳定取决于平衡增大,所谓平衡增大就是多样化发展膨胀的结果,其极限状态将是走向“热死”。这是由于过度的多样化,而使其整体变得僵直,平衡增大的可能性亦将丧失。其实,无论是宇宙,还是人类社会,都在逐渐地增大,变得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如果这样不断地扩大下去,最终都将走向“热死”的状态,而城市的建设也是如此。
城市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一直在不断地向着多样化扩展,城市中各种关系的平衡也在增大,而这种多样化扩展的尽头,是无秩序的城市状态,进而是各种各样的城市构成要素相互对立的状态,在逐渐向着“热死”逼近。例如我们国家的几个大型城市——北京、上海的城市发展,它们在发展上的投入已经远远的超出了产出(建成后的使用效果),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建筑师与规划师所做的,原本是想创造秩序,但结果得到的却常常是破坏了平衡。例如在城市规划中为了解决交通问题,建造了高速公路,但在空间环境上却造成了破坏。所以,以空间平衡的概念来衡量,则是负的投入。而所谓的创造性行为,又几乎都可以被看做是在打破平衡,是负的投入。因此,为了推迟“热死”状态的到来,减少破坏,在城市建设中,就要建立起动态稳定系统和循环系统,使城市的成长、变化平衡发展。
4.城市功能的综合化
在现代的城市规划中,公园、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等等,在地域上是被截然分开的,各种功能用地由道路相连。这种源于CIAM的规划设计理念,已成为功能主义的现代城市规划基本理论,目前我国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广泛采用的平面功能分色表示方法,就是这种理论的产物。黑川纪章认为这种规划设计理念,是上一个时代“机械原理”的东西。他说:“牛顿解剖了宇宙,达·芬奇解剖了人体,柯布西埃则解剖了城市。”
在强调工业化、机械化的时代背景下,无论什么事都会以分离主义和机械构成的零件来加以说明,即容易理解又十分明了。而且这对打破当时社会上的封闭保守性,也是最理想的思想武器。功能的纯化、广阔的空地、绿化、阳光和新鲜空气这些口号,被当做现代化的形象为人们普通接受,进而成为世界共通的现代化城市的目标。
但是,在生命原理时代,这种合理的功能分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居住区与工作场所和商业区的分离,不仅无谓地增加了人们花费在路途上的时间,造成了交通拥挤,而且也使得办公区到了晚上和节假日,便成了一片寂静的死城。更有甚者,那种按照收入划分居住用地,依据政策把收容残疾人和老年人的福利设施建在郊外的做法,更是严重地违背人情世故。它不但令老年人和残疾人从市中心被分离,而且还从人际关系上被隔离。
5.基于共生思想的从树形结构向根茎与网状系统转换
黑川纪章受《反俄狄浦斯》一书的影响,将生物学中的根茎、链环和网状系统引进城市规划领域,提出了生命时代的城市结构将从树型结构向根茎或是网状结构转换的预言。
过去的城市空间结构多在中心区设置商业中心、市政厅等设施,在城市的几何中心附近建造市中心,并以其为中心呈放射状扩展开去。后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市中心的功能便被肢解给外围的副中心。这就是传统的“树形”结构,从树干上分出树枝,再由树枝分出更小的树枝,然后是树叶。这是古典的城市结构,等级严格、主从关系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