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黑川纪章在书中写道,“机械原理”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是机械的二元论,非此即彼,是追求“真”的时代。而生命时代,则是多元共生的,是追求关系的“真”的时代。现在在认识论上已经从否定和矛盾的时代,转向了包含有否定和矛盾的时代;从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领域,转向非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领域;整个知识体系都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由“布鲁巴基体系(Bourbaki)转化为非布鲁巴基体系”。
布鲁巴基体系是新科学中经常使用的概念。简言之,就是基于二元论的客观主义、合理主义的概念,将能够证明的和无法证明的事物区分开来的科学实证主义。“布鲁巴基体系”包括:伽利略、牛顿力学、笛卡儿、欧几里得几何学、安托万的化学和达尔文主义等等。与此相对,“非布鲁巴基体系”则包括:莱布尼茨、斯宾诺莎的巴洛克自然科学、戴卫·博姆的内藏秩序、大卫·彼得的共时性、黎曼空间、凯斯特勒的整体协调、曼戴尔布罗特的佛拉塔尔几何学和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论等等。
2.关于共生思想
众所周知,共生思想是黑川纪章哲学理念的主体。它以日本传统文化的唯意识论、三浦梅园的“反观合一”辩证思维、铃木大拙的“即非理论”和大乘佛教与禅宗的“诸行无常”、“万事皆空”等等东方的哲理为本,同时又汲取了西方哲学家凯斯特勒的“子整体结构”、法国哲学家勒泽的生命结构和庞蒂的多价哲学,使共生思想上升为一种哲学理论,并成为超越规划建筑领域的很有影响力的学说。
2.1共生思想的来源
“共生”一词来源于佛教的“共存”。按照黑川纪章的说法,佛教中的共存思想,带有一定的唯心主义色彩,所以很快就放弃了。后来,他又了解到“共棲(共生)”一词也是生物学上的重要概念,并且超跃了佛教理念,于是他便又开始使用“共生”这个词了。共生思想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60年代的新陈代谢和开放结构概念,以面向未来的高技术建筑表现成长和代谢;70年代的变生、中间领域和模糊理论,开创了城市和建筑中的“灰空间”;80年代以后,开始对共生的概念进行补充、完善和发展。尽管共生思想只是黑川纪章哲学理念的现在表达,但是他认为,“共生”在21世纪,将会成为时代的关键词。
2.2共生思想的内容
共生哲学的内容包括:历史与未来的共生、异质文化的共生、部分与整体的共生、内部与外部的共生、理性与感性的共生、宗教与科学的共生、人与技术的共生、人与自然的共生,甚至还包括经济与文化的共生、年青人与老年人的共生、正常人与残疾人的共生等等。共生哲学涵盖了社会与生活的各个领域,将城市、建筑与生命原理联系起来,它不仅是贯穿黑川纪章城市设计思想和建筑设计理念的核心,也是他创作实践中遵循的准则,这在他的城市设计和建筑作品中均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