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多极多层次世界城市网络体系的形成
在工业社会,城市的增长潜力基本上取决于该城市的规模,而城市的规模也决定了该城市在中心地等级结
构中的层次;而在信息社会,城市的发展潜力却取决于该城市与全球其它城市的相互作用强度和协同作用程度,并不完全取决于它的规模大小。通过网络分享知识和技术的过程将最终导致多极多层次世界城市网络体系的形成。
‘总之,在信息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全球扩散和全球一体化,一方面,使主要城市的功能进一步加强,形成一种新型的城市类型棗全球城市( global cities);另一方面,也促进网络城市(network city)和边境城市体系 ( frontier Hrban system)的发育。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愈来愈成为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主宰,而且,随着信息社会化的形成和跨国公司的介入,城市在新的劳动地域分工 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有些城市由于其所处的枢纽地位和新的信息节点,将发展成为国际性或全球性城市,协调和控制未来的全球经济活动;而另一些城市则会通过与这些城 市的相互作用,发挥自身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些城市则由于远离信息社会而一落干丈沦为衰落的城市。
2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
中国正处在经济制度的转型时期,面临着众多的机遇和挑战。首先,随着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将成为传统制造业的接受地,从而有可能在相对较短的 时期内完成工业化过程,使绝大多数地区迈人工业化社会,并进而改变中国目前的城市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结构。其次,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悬殊较大,未来发展潜力难以在同一时期内发挥。因此,中国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仍将存在着较大的发展梯度,在一定时期之内,这种发展梯度还可能呈进一步扩大之势。其结果,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有可能出现普遍的城市繁荣,使中国的部分城市进入信息城市的行列。第三,由于中国的大国地位,中国的经济不可能完全依附于国际地域劳动分工,而保持相对的独立完整体系,这就是说,中国不仅仅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而且能够在国际经济大循环中逐步占有相对重要的地位。为此,中国有必要建立国际性城市和自己的创新中心城市,使之尽快成为连结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新节点,并把中国的各级各类城市融合到新的城市网络体系之中。
信息革命为中国国际性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使中国有可能发挥后发优势,并进而抢占若干技术制高,点,形成中国自己的技术扩散源,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构造新的城市网络体系。受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中国城市发展将出现如下趋势:
2.1城市化过程空前加速,涌现出更多的新城市。
根据世界城市化过程的发展规律,城市化水平达到30%以后,城市化过程将加速,因此,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户籍对人口迁移限制作用力的减弱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涌入,未来中国城市化过程将出现难以避免的快速发展,导致更多设市城市的诞生,使中国城市体系步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功能更加多样化,城市网络更加复杂化,城市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化。
2.2大城市继续快速发展,若干大都市连绵区已开始逐步形成。
随着计划经济时代城市人口在就业、粮油副食补贴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权逐步丧失殆尽,以及大城市经济多样化对就业人口的广泛包容性,未来中国大城市仍将面临着继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具有国际性职能的若干特大城市的发展速度还将更快。因此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将出现若干个人口规模超巨型的大都市连绵区,如辽中南城市连绵区、京津唐城市连绵区、长江三角洲城市连绵区和珠江三角洲城市连绵区等。
2.3 郊区与城市中心区共同繁荣。
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城市土地尤为珍贵,因此中国的城市人口密度会始终居高不下。首先,受这一国情的自然制约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影响,郊区化过程将非常缓慢。第二,中国城市政府的行政职能较强,而市政府一般又位于城市中心,因此保持城市中心的发展活力是政府的优先考虑。因此,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城市的空间结构仍会呈“摊大饼”式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