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注重有限资源条件下的城市发展,正确处理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进一步强调城市发展与快速经济增长相适应,城市发展与工业化、投资和基础设施相结合,重视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大中城市继续节约耕地,建设高密度、高生活质量的城市社区,重视大中城市流动人口问题,在简易住房、卫生设施和基本的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给予关注,避免城市棚户区的蔓延和城市社会极化与空间分异产生。中国农村工业化也是国家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搞现代化,发展乡镇企业是一项重 大战略,是一个长期的根本方针。实践证明,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村小康的必由之路,也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现状过于分散的农村工业化战略使分散布局的乡镇企业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导致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在资源开采的浪费、环境污染等方面已经成为突出的问题,“离土不离乡”的政策思想也已经不适用于现阶段城乡发展的客观实际,“要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根据市场需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头企业,把乡镇企业发展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要通过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在打破社区、所有制界限,以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龙头,组建企业集团,提高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适当集中”。
3.10 建设与国力相匹配的国家城市体系。
城市规模的扩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只要大城市的经济在发展,体现城市规模的人口增加和市区面积扩大是必然的,特别是对中国这种还需要靠量的扩张发展经济的发展中大国来讲更是难以避免的。到2O00年,我国设市城市将从现有的671个发展到75O个左右,特大城市的数目将从现有的34个增加到48个左右,大城
市的数目将从现有的44个增加到80?0个,中等城市的数目将从现在的195个增加到250?O0个,小城市数目将从现有的393个增加到40O一420个左右;到2O10年,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达到126个,其中 2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达到49个。到那时,中国就会有与15亿人口、综合国力强大相匹配的国家城市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