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全球化的时代,城市的文化,本国的文化,都面临一个全球化问题,很复杂。一方面西方的先进东西、进步东西你还是要吸收,另外一方面,你本土的文化、传统的优秀的遗产要继承,发扬。这是文化的根基。因为建筑不同于一般的房子,它带有文化,代表一个民族的要求。文化自觉,文化自强,文化自兴,文化自立等等,这些是老问题了,但是每个时代都有新的解释,有新的难题。这种难题要靠时代创造;这种难题,不能光寄托在国外的大师身上,它必须生长在自己的文化土壤上。
从建筑师的角度看,目前中国建筑师无疑正面临新一轮的力量不平衡甚至不公平的竞争。但是,我并不认为中国建筑师无此才能,而是失之于方向的不明确。中国建筑师必须明确,建筑形式的精神要义在于植根于文化传统。
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有很多学者呼吁科技与人文的结合。1947年秋,梁思成先生曾作过一个题为“理工与人文”的演讲,提出二战后西方很多人,部分科学家包括学术界人士进行思考,认为由于过分重视技术,不理解人文,以至于社会伦理道德沦丧。梁思成先生还借用美国某大学校长之言,称之为“半个人的世界”,意思是不懂得人文科学的人只能称之为“半个人”。当时,梁还曾批评国民党政府修广元铁路时,工程师为节省一段铁路,毁了相当一批唐代石刻,等等。
像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除列入保护名册的历史名城与历史地段外,可以借题发挥大做文章的城市、地段,几乎所在皆是,就看你如何去发挥创造。有了丰富的历史、地理、文化知识,就好像顿生慧眼,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但有了李、杜题韵,东坡记游,立即光彩照人。现在有一个流行的、但我不太喜欢的话,叫做为城市“打造品牌”,如果要说“打造品牌”的话,唐宋元明清历代的诗人为我们创造了好多文化品牌,为什么不去利用,去发展它呢?
城市有机更新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吴良镛先生成立了清华大学建筑研究所,此时他已过花甲之年,在这以后的20多年里,他一直从事教学、科研和建设,成为当今中国具有领导地位的学术领头人。
80年代,吴良镛先生为了保持北京城传统肌理,开始了传统街区的规划工作,提出了城市有机更新理论,他设计的菊儿胡同住宅,获得了世界人居奖。
记:这20年当中,自己比较满意的是什么?
吴:菊儿胡同算是一个。旧城改建的工作,从“文革”以后就出现一种倾向,好像旧城就不能够保护,或者保护只能保护一些公共建筑,而住房就不能保护,我认为不行。住房是旧城的一部分,而且是一个很关键的一部分,中国的胡同、四合院都是很好的文物的一种。
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木结构体系已基本失去继续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现在更艰巨的课题是挖掘文化传统的精髓,找回失落的“魂”。因此,在设计菊儿胡同危房改造工程时,我们考虑到北京城的胡同与四合院是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单位,虽然这一从元大都起就构成了的城市肌理,已经不适应今天的生活,但改善的途径不应当是大拆大改,而是有机更新。于是,我们用二、三层的单元楼来围绕原有树木作为庭院,形成“类四合院”,既与传统文脉相承,又结合现代功能与技术要求,青砖红檐的建筑与典雅古朴的园林交相辉映,人们居住方便,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传统的伦理观念,整个系统非常和谐,非常美。
如今80多岁高龄的吴良镛,还会每天坚持拿上他的公文包从清华蓝旗营的家中走到建筑学院的办公室,处理堆积如山的大量工作。
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吴良镛一直倡导的包括京津冀诸多城市在内的大北京地区的发展战略已经得到采纳,并转化为具体的实施步骤,北京东部发展带与西部生态带的提出,为新旧北京城的分开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让北京走出“同心圆”、以避免城市功能过度中心聚焦的思想为核心,城市规划建筑师们的心愿正在逐渐实现。 ·曾涛·
“世界全球化无论怎样进行,立志为吾土吾民服务,乃是中国建筑师最根本的职责。”
——吴良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