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一般是先有“市”后有“城”,而不是相反。在有了农业剩余后,人们拿出部分产品到市场交易,随着市场交易的繁荣,有一部分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业等。他们选择有利于交易的地方集中居住,就有了早期的“城”。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之所以取得了比改革开放前大得多的成就,原因就在于改革开放后市场化得到了快速推进。但是中国目前的城镇化仍然滞后于自身的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国际平均水平,原因也在于我国的市场化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推进,需要继续通过土地制度、财政制度、户籍制度和城乡分割福利制度改革等,消除城镇化的制度障碍。
2.公平化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使人口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而人口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前提是农民拥有与市民一样的平等户籍身份,以及公平的就业权、受教育权、福利保障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城乡之间的人才、技术、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拥有公平的流动权利。市民拥有房产权,农民也应拥有房产权,只有这样农民进城才可能有起码的原始资本,才能解除部分后顾之忧。
3.工业化
农村人口进城的一个基本前提是要有就业岗位,就业岗位的形成需要有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是工业化的题中之意。工业化不仅产生工业就业岗位,也通过促进城市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产生服务业就业岗位。没有工业化或产业发展的城镇化必定形成“贫民窟”、“卧城”、“空城”等“城市病”,影响社会稳定。通过城镇化培育新增长点一定要通过工业化这个桥梁。
4.农业现代化
推进新型城镇化,让农民转移到城镇,必须通过农业提供“粮食贡献”、“原材料贡献”、“劳动力贡献”、“土地贡献”、“外汇贡献”等才能实现。只有当农业有了粮食剩余,人口城镇化才有可能。只有当农业提供大量工业原材料,工业和城市发展才有可能。只有当农业生产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产生出富余劳动力,城镇产业才有源源不断的后备军。同样,只有当农村土地生产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后,才能腾出土地来发展城镇非农产业。总之,新型城镇化要想顺利推进,只能建立在农业逐步现代化的基础上。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正确路径是什么
1.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正确路径
推进新型城镇化,一方面要通过一系列改革消除城镇化的障碍:一是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身份障碍;二是通过土地制度改革积累农民进城的资本;三是通过福利制度改革使农民成为真正的新市民;四是通过政府制度改革降低房价,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五是通过教育制度改革让进城农民及其子女有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提升农民人力资本。改革要先于城镇建设,在以上改革不到位情况下,大规模推进城镇建设,一定会使新型城镇化误入歧途,带来严重的后果。
推进新型城镇化,另一方面要夯实城镇化的基础:一是要加快推进市场化,除了推进上述一系列改革外,还要大力发展各种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消除城乡生产要素流动的障碍;二是要推进工业化,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农民进城创业;三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消除农业发展的制度障碍,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技术进步,提升农民人力资本等。
2.新型城镇化规划应重点规划什么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全国城镇化发展规划,这是好事,也非常及时。但好事一定要做好,不能误导城镇化发展。最近,媒体上传出城镇化规划涉及40万亿投资的信息,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
新型城镇化规划不要将重心放在城镇建设规划上,而要将重心放在人口城镇化规划上,应重点规划如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多少农民进城;二是进城农民多长时间享受到与市民平等待遇;三是各级政府每年拿出多少财政收入解决进城农民的福利保障待遇等;四是建设多少进城农民能买得起或租得起的住房;五是为进城农民提供多少新的稳定就业岗位;六是让出多少土地增值收益作为进城农民的原始资本等。只有这样的人本城镇化规划,才能将城镇化引入到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
警惕新一轮城镇化的误区
1.中国城镇化的五大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将城镇化水平从17.9%提高到51.27%,每年以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向前推进,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但由于政府制度改革、考核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分割福利制度改革等相对滞后,现有城镇化存在以下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