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具有形态变化迅速、机动车高速增长,交通方式多样化的特点。同时,大城市的交通规划应为路网的未来发展留有余地。大城市交通发展除了应坚持公交优先战略和以大运量快速公交为骨干的方针,还必须重视多种方式的有机配合,将路权优先分配给集约式的交通工具,同时注重运用各种交通管理手段保障和政策的实施。并且,规划必须与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有效结合才能解决交通问题。
一、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
目前,我国1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47个,2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有26个,最大的城市达3000万人左右(包括流动人口),如北京、上海、重庆等。有预测认为到2030年,全国将有20个大都市圈,其平均人口可达到5000万人。如果按照这一预测,我国到2030年将会成为世界上大城市最多的国家,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
大城市都经历过交通拥堵阶段,这一阶段并不是我国独有的。例如美国纽约,1949年就存在交通拥堵问题,直至2008年仍未完全解决(见图1)。再如法国巴黎,2007年与1963年相比,汽车更新了,可是拥堵仍然存在(见图2)。北京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越来越快,从100万辆增至200万辆经历了6年,200万辆至300万辆经历了4年,难以想象,如果按照每两年100万辆的速度增长,北京的交通拥堵将严重到何种程度。
研究大城市的交通规划具有特殊重要性,这是因为:第一,城市形态变化迅速且巨大,行政区域扩展,机动车高速增长,使交通需求复杂化;第二,交通流的新特点引起交通方式的多样化(包括交通工具,工程设施的创新、进步等);第三,区域交通和城市交通的交互作用强化(包括新型的综合交通枢纽等)。因此,大量新的交通问题亟须研究、探索。
二、我国城市机动车发展与西方城市最大的不同:
1、西方城市机动化始于20世纪初期(尤其是美国)。城市的机动化与汽车进入家庭几乎是同步的,经历了约100年。中国城市机动化始于20世纪中期以后,汽车进入家庭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4),至今只有17年。
2、中国城市的机动车增加速度远高于西方城市(尤其是北京)。在机动车总量中私车的比重(北京74.7%,上海54.5%)与西方城市的私车比重(纽约65%,东京67.4%)相差不多。
3、私车的增长对城市的各种影响很大,与公车有很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