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大城市日渐凸显的“城市病”,正是让一些人不得不逃离“北上广”的重要原因。但有进入中小城市的人们发现,在这里也有了“大城市病”的迹象。交通拥堵、住房困难、资源紧张等症状已经开始向一些中小城市蔓延,有的地方还表现出加剧的趋势。
王茂林将“城市病”总结为:“迅速扩大的城市规模导致基本农田逐年减少;居住用地紧张促使房价居高不下;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使城市生活的环境与品质不断下降;盲从混乱的规划使越来越多的城市正慢慢丧失各自的历史文化个性。”
城市扩张的原因,被一些大城市称为“承载能力已到了极限”。而一些城市盲目追求“大城市”发展战略,不断向城市周边“摊大饼”。2010年8月揭晓的中国城市国际形象调查推选结果显示,有655个城市正计划“走向世界”,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城市化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但一味追求城市变大、变新、变洋却给城市带来诸多隐患。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认为,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城市病”症状,一方面源于传统的规划方法已不适应“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另一方面,盲目攀比国外城镇建设标准的超前规划的观念和做法,大大超越了我国城镇发展的实际水平。而从更深层次看,则需要转变观念,强化政策的执行力。
有关专家表示,很长一段时间,城市的规模已经成为一些地方政府显示政绩的亮点。翻开各城市以往的规划文件与实际发展状况进行对照,可以看到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指标的现象十分普遍。而要改变“一任政府一张规划”的现实,仍需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建立健全相应的考评机制。
给城市扩张设立用地“天花板”
国家发改委数字显示,目前我国国家级和省级的开发区超过1500个,每个开发区的平均面积是6平方公里,大的15平方公里以上。“这种分散化的开发格局,不但耕地承受不了,能源也承受不了。”杨伟民说。
至2010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47.5%,城镇人口约6.3亿人。但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2001年至2007年,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增长70.1%,但人口增长只有30%。土地城市化高于人口城市化的问题也日渐凸显。
国土资源部总规划师胡存智指出,对人口的城镇化慢于土地城镇化的问题要保持高度警惕,这意味着城市的用地扩张要快于它吸纳的人口。他强调,应该给城镇化发展设定一个用地极限——“天花板”。否则,随着GDP增长,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再大的国家也经不起这种消耗。
“中国城镇化要解决的迫切问题,就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一方面,我国土地非常紧缺。另一方面,一些开发区的土地浪费十分严重。”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教授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