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月 国务院决定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明确由林业部负责组织、协调履约工作。同时,吉林向海、黑龙江扎龙、江西鄱阳湖、湖南东洞庭湖、青海鸟岛和海南东寨港成为中国第一批国际重要湿地。1993年6月 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在日本钏路召开的《湿地公约》第五次缔约国大会,这是我国加入《湿地公约》后第一次参加公约缔约国大会。
1994年9月 林业部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开展湿地资源调查的通知”。这是我国首次对全国湿地资源进行专项调查,历时8年多。
1994年9月 林业部牵头组织成立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外交部、国家计划委员会等17个部门参加了该领导小组。
1994年12月 林业部组织在湖南岳阳召开了全国湿地研讨会,会议由外交部、国家计划委员会等12个部委和省市代表参加。
1995年 林业部批准成立“林业部调查规划设计院湿地监测中心”,专门负责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监测业务指导工作。
1996年3月 《湿地公约》第六次缔约国大会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召开,我国政府代表团参加。
1996年8月 湿地国际(WI)中国项目办事处在北京成立,这是在我国设立的第一个专门从事湿地保护的非政府组织。
1997年7月 香港米埔-后海湾成为我国的第7块国际重要湿地。
1998年7月 国家林业局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司专门设立湿地保护处,负责组织协调全部湿地保护工作和《湿地公约》履约事务。
1999年5月 《湿地公约》第七次缔约国大会在哥斯达黎加召开,我国作为缔约国参加大会,中国政府代表团由国家林业局组织,外交部、水利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参加。
1999年9月 吉林省湿地研究中心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地方成立的专门针对湿地保护的研究所。
2000年6月 经过6年的艰苦努力,《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编制完成,国家林业局等17个部委联合颁布实施。
2000年 江泽民同志为中国最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题名。
2000年11月 国家林业局和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联合召开“湿地保护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