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湖泊普遍发生退缩
尽管受冰川消融水补给的影响,少数湖泊具有扩展趋势外,大多数湖泊均发生退缩。湖泊对区域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区域气候的变化十分敏感,如补给系数为100的湖泊,流域降水量减少或蒸发量增加1mm,可能会导致湖泊水位下降0.1m。在区域暖干化变化的气候背景下,湖泊干化现象明显,呈现出萎缩状态,常在湖滨区残留下湖泊的痕迹。青海湖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湖泊,1956年其水位为3196.94m,而到1988年则降至3193.55m,共下降了3.39m,湖面面积减少了301.6km2。
鸟岛和海西山原来是湖中的岛屿,因湖泊退缩,于1978年与陆地连成一片,现在岛上栖息的候鸟不足20世纪60年代的1/5。每年流入青海湖的地表径流量和地下径流量为36.28亿m3,而流域内的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总量仅1亿m3左右,所以其萎缩和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地处念青唐古拉山以北的纳木错年降水量300mm左右,但蒸发量却达2000mm左右,虽有湖周高山冰雪融水和地表径流补充,但水量仍呈入不敷出的情势,并且呈现明显的萎缩痕迹,滨湖8条古湖岸沙堤高低不等,最高的沙堤高出湖面近80m。
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和趋于气候暖干化的影响,长江源头地区高原湖泊普遍处于退缩状态,表现出湖泊面积不断缩小,湖水矿化度增加,进而出现湖泊盐碱化,直至湖泊消亡。气象资料显示,玉树、果洛州和玛多县自60年代以来,气温呈上升趋势,冻土地温也明显抬升,而降水量则呈下降趋势。该区的蒸发量因气温升高而显著增加,干暖化速度趋于加快,造成冰川不断退缩,冻土不断消融退化,湖泊趋于萎缩,湖水内流化和盐碱化现象较严重。苟仁错湖在60年代为一咸水湖,到80年代发展成为盐湖,面积为23.5km2,现已接近干涸变为干盐湖。位于可可西里地区的葫芦湖,20世纪70年代末面积尚有30.4km2,现在已经不足原来的一半。位于沱沱河中游的玛章错钦,原为外流湖,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逐步演变为内流湖,湖泊由于失去了河流水源的补给,导致湖面日渐消瘦。造成内陆湖泊萎缩的主要原因是近几十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长江源头地区也出现明显的暖干化;由于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加,而降水量则不断减少,从而导致湖泊水位下降,湖面缩小。西藏高原的湖泊萎缩现象也非常明显,许多湖泊的湖面明显缩小。其中藏北南部湖区的湖泊的退化现象最为明显,依次为藏北北部湖区、藏南湖区和藏东湖区,湖泊萎缩强度有向高原腹地增大的趋势,这和气候向高原腹地愈来愈干燥的趋势相一致。有的专家根据湖泊萎缩强度把发生萎缩的湖泊划分为干涸型湖泊(如雪环湖、纳克茶卡湖等)、半干涸型湖泊(如卡条湖及其青藏高原周围的湖泊)、严重萎缩型湖泊(如佩枯错湖、浩波湖、马尔果茶卡湖等)和轻微萎缩型湖泊(如易贡湖、然乌湖等)。
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
近20年来,黄河源区水域面积减少9.03%,约有23条河流干涸;湖泊面积退缩了5.28%,约有345个湖泊干涸,其中<0.5km2湖泊干涸最显著,占总干涸湖泊的92.75%,1~10km2的湖泊面积萎缩巨大,占总萎缩面积的42.9%。根据黄河上游水文气象站的观测资料,中国科学院的气候专家分析了全球变暖情况下黄河上游唐乃亥以上流域温度、降水和径流的变化状况,并采用假定气候组合对未来10年黄河上游唐乃亥以上流域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黄河上游的温度与全球变暖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近几十年来,流域各个地方的温度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受温度上升和主要产流区域降水大幅度减少的影响,近10余年来黄河上游的径流量呈持续递减的态势。黄河上游的冬格措纳湖由于给香日德放水灌溉,加上自然干旱导致水位下降3m左右,玛多县的4047个湖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