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循环改造或许是条不错的路子
王程说,“假日经济”的出现给四合院保护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北京市西城区就十分重视对民居、胡同等民间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四合院一日”、“胡同游”等一批以民居观光为特色的旅游项目渐渐兴起。旅游热了以后,随后带来的是旅游纪念品的生意。再加上进去吃一顿、住一晚,体会一下四合院的休闲生活,欣赏一些传统剧目等助兴节目,定会受到众多中外旅游者的欢迎。
1998年该区接待众多中外游客,旅游收入达20亿元。 这种保护方法需要市政部门、房地产开发部门、旅游部门及住在四合院里的居民的多方配合。 还有一些专家建议,保护四合院还可对其进行功能置换。比如说改建成幼儿园,孩子们可以在正房里上课,在东西厢房里睡觉,在院子里活动,与四合院的功能比较接近。或者出租给文化类的公司使用,或是建成别致的四合院宾馆、四合院饭店,这样的思路,还能产生一定的效益,满足自身的维修运转。
在众多的规划设计思路中,北京建工学院的汤羽扬教授带头研究的“微循环”式的四合院革新模式,在去年举办的第20届国际建筑师大会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总排名第二和亚澳地区第一名。 汤教授说:“我们的方案是,基本上居民还是保留在原有的这个区域,对老四合院进行符合现代居住需求又不破坏原有风貌的合理改造,加入新的功能块,如厨房、卫生间等,方便生活。” 她认为,旧城区不能采取一律推平的方法;而有些胡同太窄,连车都进不去,功能置换租给公司也不合适。
“微循环”是指逐步改造、渐进更新的办法。战后欧洲许多国家也曾遇到过旧城改造的问题,他们也都是采取渐进的办法,但一定要先有规划,再按照规划一步步实现。 在往常的大规模综合开发过程中,政府和开发商是投资主体;居住者只是被动接受,让你搬迁你就得搬迁;建筑师则是受委托进行规划设计。这样产生的问题是,政府的开发能力有限,开发商受经济利益驱使,有些拆迁成本较高的项目就不愿意开发,而居住者只是消极等待开发。
在汤教授的方案中,居民是房屋改造的投资主体,政府是市政改造的投资主体,开发商来做投资的辅体,而建筑师来做指导性规划设计。 汤教授和她的课题组在四合院内做了详细调查,这一院有几户,每一户有多少人,经济收入怎么样,愿不愿意或有多大能力来进行房屋改造,再为他们做一个概算。只要居民愿意出资改造,政府出一定政策和资金扶持,这一改造不难实现。 汤教授在本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上介绍完这一规划方案后,西城区政府的领导当即走过来对她说:“汤老师,您的那个方案我们可以一起仔细讨论。”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 汤教授说:“其实,四合院并非过时不宜居住了,只是人口密度太高时就带来一系列麻烦。
据测算,要保护四合院,第一步起码要迁出30%的人口,缓解过度使用四合院的压力。如果能迁出50%的人口,再加上改建翻新,剩下的居住者就能生活得相当舒适。很多人仍然希望住在四合院里,水暖电也都可以通过市政改造解决。即使你不去改,他自己也在改,如果有人去指导他,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