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房)、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以被称为“四合院”。 四合院规模不同,大小相差悬殊。但无论大小,都是由基本单元组成的。
由四面房屋围合起一个庭院,为四合院的基本单元,称为一进四合院,两个院落即为两进四合院,三个院落为三进四合院,依此类推。 “岌岌可危”。在刚刚召开的第10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上,一位专家,不,恐怕是很多位专家在形容四合院眼下的境遇时都用上了这个严重的措辞,痛惜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可不少邻里、老少几代都住一个小四合院中的人们,却天天盼着能够离开这个拥挤、混乱、生活又极其不便的地方。 交通、房管、电力、消防、派出所等等部门,一提起那成片成片的破旧危房, 就不禁感到头疼,这些地方对管理者来说永远都是一个“烫手的山芋”。
四合院,相伴北京城共同经历了几百年风霜雨雪却容颜依旧的古老民居建筑, 今天该如何走出自己的尴尬?
四合院的尴尬 第10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秘书长王程列了三个“紧张”:“有的四合院,一到雨季,房管局就紧张;一到夏季,供电局就紧张;一到冬季,自家采暖紧张,有的人家根本没有采暖,有烧煤取暖的,还污染空气。” 他很遗憾地说,四合院是北京民居建筑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全世界的一个象征,可目前某些四合院里的居民都是处于危房之中,他们的生活状况在北京市来说,质量是相当次的。 随着人口的急剧膨胀,住房紧张,有的四合院里所有能利用的空间都被搭上了各式各色的小房子、小棚子,住人、做饭、储菜、存车,堆煤……干什么的都有,拥挤不堪。这种破坏有时是不可逆的。
在前廊打出一块厨房来,就要把前廊的坎墙拆掉。而坎墙原本是磨砖对缝,几百年前这砖的烧制工艺和砌墙的技术,如今是已 经完全不同了。 而市政设施的落后又给这里的居民生活带来了更大的不便。厕所是公共的;自来水一个院子里一个龙头,进不了屋;要电,电线是房顶上飞着走的,而且很多老化严重;下排水不好,并且随着道路的垫高,致使大胡同高于小胡同,小胡同高于院子,一下雨院子里就成了小池塘。出了门,东一堆烂木头,西一个大纸箱,各种破乱杂物随意堆放,走路像绕“地雷阵”。而这样的环境中往往还隐藏着极大的火灾隐患。 作为北京城象征的四合院,在这种混乱的环境里早已面目全非,有的被超负荷 的使用“累垮”了,有的在私搭乱建中伤及“筋骨”,还有更多的则是在推土机的轰隆声中坍塌,被夷为平地。 有资料显示,北京旧城内昔日数也数不清的四合院,现仅存300多万平方米。
保护的不仅是一幢旧房子 青砖灰瓦,玉阶丹楹,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自元代正式建都、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就已经出现了。明清以来不断完善,才形成今天的四合院格局。 王程说,一个简简单单的四合院,有的人把它归结为封闭的产物,但实际上这里面有很多的建筑科学。大门开在东南角,是因为北京城东南方向来的是暖湿风;西北方向的墙高,是为了挡住凛冽的西北风。就拿屋面来说,为什么要设计成曲线的?这是考虑到雨水流下来时可以顺着曲线朝边上走,不会滴下来溅在人的身上, 也不会损坏柱子。而层顶一垄一垄地弯起来,太阳一斜,就会有阴影打在屋顶上。这样有吸热的地方,有散热的地方,屋面的保温隔热效果马上就提高了。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屋面,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工艺和人居创造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