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文化大革命”时候,北京人口和居住的矛盾已达到难以调和的地步。尽管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去了广阔天地割草犁田,但留下来的知青也不少——当时有一个政策,本人有病、独生子女、家庭生活困难、家里已有下乡知青及父母需要照顾的城市青年,都可以申请留在父母身边。而到了1970年,北京的初中毕业生基本都不再上山下乡了,他们大拨哄的被送到工厂里面学徒,商业、公安局、公交公司和政府机关也分去了很多初中生。北京人管这些躲过了上山下乡的孩子叫“留京知识青年”,由于六六届、六七届、六八届、六九届初高中毕业生大部分都去了东北和云南插队,七零届留京知青便成了北京各行各业承上启下的新生力量。1970年以后,北京还恢复了高中,七一届的大批初中毕业生选择了读高中,不读高中的初中生就去了工厂或商业战线。七零届至七五届整整六届毕业生基本都留在了北京城里,七六届初中毕业生也没有上山下乡,只有七六届的部分高中毕业生去了北京的远郊区县插队。但两年后他们多数也回到了城里。七七届初中和高中毕业生更是幸运,因为“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四人帮垮台,他们天经地义的留在了城里。
这么多知青留在了城里,且很多人处于谈恋爱、结婚的年龄段,住房问题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紧迫。由于文革十年,天天搞阶级斗争,城市里基本没有搞住房建设,东郊、北郊、南郊的工厂里虽然建了一些住房,但数量很少,且多数都是简易楼,干部和老职工都分不过来呢,年轻的工人阶级自然是没有份的。
北京的年轻一代倒是很有点子,厂里分房没有份,他们就见缝插针因地制宜在四合院里盖起了小房。他们管这种房子叫“自建房”,意思是未经过房管局批准、自己找建筑材料、自己砌墙垒砖且自己居住的房子。当时建自建房的潮流风靡了北京,可以说北京所有的四合院都未能幸免,不管东城西城崇文宣武,还是丰台海淀朝阳,凡是有平房的地方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自建房。有的自建房还盖到了楼房居住区里,几座楼房的中间、一层的前边、养花养草的空闲地、围墙的里边……凡是能盖房的地方都见缝插针盖起了或尖顶或平顶的小平房。
当时的自建房尽管大小不一、外形各异,但有几点是共同的:首先自建房都是本院或本单位人盖的,外院或外单位的人来盖自建房那绝对得打破脑袋;再一个是自建房都因地制宜建在自家房子旁边,或是门前或是窗后或是墙外;还一个自建房用的都是公家材料,如砖瓦、木料、玻璃等。用公家材料当然为了省钱,不过也有客观原因,当时没有卖这些建材的商店,尤其是木料、砖瓦,这些属于生产资料,个人是没有权利购买的。
当时各个工厂和机关单位对自己职工在平房院里建自建房是支持的,如果单位不支持职工也不可能搞出建筑材料来;有的单位甚至派汽车帮助职工往家里拉建房用的材料,还给职工放几天假,让他们在家里踏踏实实盖房子。由于工厂没有能力解决工人的住房问题,尤其是年轻职工的住房问题。现在职工自己出力解决住房问题,工厂领导没有理由不支持。
房管部门当时也采取了不理不睬的放任态度,你愿意建就建,反正责任自负,以后房子漏了塌了跟他们没有关系。自建房面积不能写上房本,所以也不用交房租,建房的人高兴,房管员也乐于接受,因为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要是面积写上了房本,房管员就得承担维修责任了。
四合院里的自建房由于没有统一的建造标准,房屋样式五花八门,有的是方形的,有的是长条的,有的呈三角形,有的呈多边形;有的房子盖得高,有的房子盖得矮,有的房子是一层,有的房子是二层。建筑材料也政出多门,有门路的人弄来好砖好瓦,没门路的人使用碎砖烂瓦,有的房子用青砖砌成,有的房子用红砖砌成。二环路周边好多四合院里的自建房,用的都是当年拆城墙剩下的旧城砖,远远望去还以为是一段残破的城墙。自建房的房顶差异也很大,讲究一点的用水泥预制板,差一点的用石棉瓦、水泥瓦,更差一点的用油毡、沥青。这些形态各异、土头土脑的自建房,完全破坏了四合院的美感,四合院里天井整洁、屋宇敞亮、游廊环绕、花草飘香的情景再也见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拥挤的小道、局促的小屋、潮湿的墙基、不见天日的窗户和私接乱搭的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