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居住文化的兴盛与消逝,必然与其同时代的城市发展及建筑风尚息息相关。“建筑改变生活”———这并非一句空话或者仅为追求商业利益而催生的广告词,而是对房地产行业价值的深刻理解和对房地产行业所肩负责任的经典概括。时代的情感浓缩在芸芸众生的每一天中,当我们在繁荣盛世追忆或期待那些让人感动的生活,而不知从何说起时,那么,不妨就从建筑开始吧。
远去的“老北京”和“旧上海”
时常听人说“老北京”和“旧上海”。这是两个不同的城市、两种不同的生活,但却代表着各自风骚的居住文化。随着年华流逝,逐日远去。胡同、弄堂、四合院、外滩灯火……所有关于它们的回忆,如同一张泛黄的照片,夹在厚厚的书本中,信手翻来,风采依然。
说起“老北京”,不得不说四合院,贵者如几世沉浮的大宅门,贫者如历尽沧桑的骆驼祥子,莫不是由这种朴实稳重的传统建筑孕育而生。那些胡同里进进出出,身着长衫,袖口雪白,手挽鸟笼的“爷”们,漫步踱至茶馆戏院,在皇城的荣耀浸润和街坊的热情招呼中,经历着平凡或不平凡的一生。四合院,这种中国传统建筑,以其平实和内敛的布局,包容着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家庭和伦理观念。曲折的胡同里,围合的庭院中,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荣辱与悲欢。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样的生活故事已不再复演,仅在后海、天桥、西单、王府井、西直门的某个角落,能探寻到当年的若干痕迹。高楼林立的现代北京,居住的价值和生活的方式已然全部颠覆,CBD、通州、亦庄、望京、温榆河、朝青版块……成为了关于居住的关键词,它们正在吸收和散发着来自全世界的居住文化和理念,迅速崛起并打造最新的居住文化。
而“旧上海”,虽无北京的皇家风范和博雅气度,却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另一种生活风尚。当人们回味上世纪30年代的那段历史时,倾心的不仅仅是逝去的繁华:洋房高耸、商店林立、货物山积、摩肩接踵、流光溢彩的都市风情,还有衣求华贵、食求精细、住求敞雅、行求快捷、乐求刺激尽兴的生活方式。当一个时代结束以后,它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因为无法再现而值得留恋,因为与现实生活遥相呼应而更值得陶醉。
淮海路上的小公寓,结实阴凉的石库门房子,欧陆风情的古典建筑,一如上海的属性:精致、优雅和细腻。这是宋庆龄住过的公馆、那是阮玲玉走过的青石路、这是张爱玲眺望过的窗、那是……旧上海从不缺少传奇和传奇的故事,如今,你走在上海的街道上,当和忙忙碌碌的人们擦肩而过的时候,也和这些孕育传奇的建筑擦肩而过。
无论天桥的车水马龙,还是外滩的纸醉金迷;无论四合院的沉稳大气,还是旧式公寓的精巧奢华;这一切都离我们远去,剩下一个沧桑朦胧的背影,让我们用来怀念。时代的更迭变迁,城市的发展繁荣,不曾改变的只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许,在不断前进的城市里,不断刷新的生活风尚和居住潮流中,用什么建筑犒赏我们所拥有的生活?或者说,用什么建筑承载我们拥有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