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胡同9号是清朝的多罗贝勒府,建国后不久,郭沫若即被安排住在这里。住在大院胡同9号时,是郭沫若意气风发,最有作为的年代,他先后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等等,对我国的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许多方面的发展都有突出贡献,他也是对外交往中的活跃人物。在繁忙的政务活动之余,他还写出了《蔡文姬》、《武则天》等名剧和大量热情洋溢的诗歌。在大院胡同9号住的这几十年,在郭沫若的一生中是应该大书特书的。
相反,他搬入前海西沿不久,就开始了“文革”动乱,他受批判,遭批斗,几次发表违心的谈话,爱子被迫害致死……在那座故居里,度过了他人生最后的多灾多难的15年。现在的大院胡同9号是某机关宿舍,院内收拾得干净整齐,但原院门已被封死,院内的三层楼房也是后建的,原格局已不复存在。
胡同里的红色记忆
为了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这片胡同中,曾有地下党的机关、电台、印刷厂等红色据点,进行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斗争,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印记。
1937年2月,刘少奇同志随中共中央北方局由天津迁到北京,当时他的秘书林枫和译电员郭明秋住在砖塔胡同西口的四眼井10号,刘少奇化名胡服也暂住到了这里。在这里他对白区党的工作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写出了《关于过去白区工作给中央的一封信》这一重要文件。
同期,中共中央北方局为了适应形势变化,决定在北平设置一部地下秘密电台,台址选在粉子胡同20号(现门牌19号)。这个小院不大,却有两个门,北门在粉子胡同,南门在英子胡同,很适合地下工作的需要,便于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及时转移。当时电台就设在北屋的东耳房内。刘少奇同志就是通过这部电台与党中央保持联系的。党的地下组织也是通过这部电台截获敌人情报,传递上级指示,在对敌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为扩大宣传,争取群众,经中共中央批准,由中共晋察冀中央局主办,1946年2月2日《解放》报在北平创刊。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北平公开发行的第一份报纸。出版后深受欢迎,群众争相购买,发行量一增再增,日销量达五万多份。《解放》报的发行处就在大院胡同西口三道栅栏4号。国民党当局当然不会放过这份传播红色消息的报纸,一再破坏、捣乱,终于在5月29日,在该报刚出了37期后将他查封。
1948年初夏,为了准备迎接解放,北平地下党组织在丰盛胡同西口后泥洼开设文昌印刷局,职工5人全是地下党员,设备有两台圆盘机,专门印刷党的宣传品。由于掩护严密,一直未被敌人发现,成为党的地下宣传阵地,直至1949年北京解放。
现在,英子胡同还在,四眼井、三道栅栏、后泥洼都已经拆除或正在拆除中,但那段斗争历程将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