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塔胡同95号,张恨水写完了最后的岁月
北京解放不久,张恨水突发脑溢血而偏瘫。他是完全靠爬格子养家的人,偏瘫了,不能握笔,怎么办?这时,周总理派人来了,了解了他的困难,他被聘为文化部顾问,有了一份固定工资,生活有了基本保证。为节约开支,他卖掉了赵登禹路的四进大四合院,搬进了砖塔胡同95号这座小院。
后来周总理又指示有关部门安排张恨水任中央文史馆馆员,彭真市长也指示北京市文化局给他提供生活补贴,张恨水的生活有了可靠的保证。张恨水的新家虽不能与原宅相比,但被收拾得干净利落,种了许多花,小院里洋溢着社会的安详与家庭的温馨。
1953年后,张恨水又恢复了写作,他对解放后的新生活不熟悉,便投入了民间文学的挖掘与整理,写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孔雀东南飞》、《凤求凰》等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在“文革”初期的疾风暴雨中,在邻居们的保护下,张恨水竟有幸躲过了抄家、批斗等劫难。1967年2月15日晨,72岁的张恨水在砖塔胡同小院内平静地逝去。
张恨水一生写作达三千余万字,这要付出怎样辛勤的劳动?他常常是多部小说同时写作,比如1928年,有《春明外史》、《春明新史》、《金粉世家》、《剑胆琴心》等六部长篇同时在不同的报刊连载,不同的人物、情节、线索,同时推进而不能混淆,这需要作者有多么缜密的思维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但是,建国后对张恨水评价一直不高,据说是因为鲁迅先生曾指责他为“鸳鸯蝴蝶派”。但是经查《鲁迅全集》,鲁迅对张恨水本人及其作品从未有过褒贬。1934年鲁迅曾给母亲买《金粉世家》,看来鲁迅的母亲是张恨水迷,鲁迅见到张恨水的书必买后寄给母亲。鲁迅或许不喜欢张恨水的书,但他也绝不厌恶,以鲁迅嫉恶如仇的性格,他怎会将自己厌恶的书寄给自己十分孝敬的母亲呢?
两位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只隔几个门,住在同一条胡同内,这在国内也不多见吧。尽管他们住进时已相隔四分之一世纪。遗憾的是,砖塔胡同95号院现已拆除。
大院胡同9号,郭沫若的另一处故居
郭沫若故居在前海西沿18号,现已辟为郭沫若纪念馆,这是人所共知的。但他是1963年11月才迁到前海西沿的。在此之前他住在大院胡同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