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体制机制
产业,奔向“现代”
【关键词】
先进制造业 现代服务业 职业经理人市场
【核心内容】
以创新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体制机制为重点,整合圈域内产业资源,推动产业合理布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探索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新路子,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工业强省步伐。
【方案摘要】
建立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引导机制,探索建立企业和项目在圈域内转移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优势企业改制重组。探索建立产业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对符合“两型”要求的产业,在产业、税收、用地、信贷等方面完善政策支持措施。完善鼓励创业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区域性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
【专家解读 梁亚莉】
产业结构的体制机制创新,抓住了湖北、武汉城市圈的要害。中国正在转变以能源消耗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湖北作为缺煤、少油、少矿的资源紧缺省份,重工业占比大,更需改变增长方式。
产业结构包括产业本身结构和区域结构,在湖北和武汉城市圈都突出表现为一个问题,就是过于依赖重工业,由此影响了其他产业及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武汉城市圈内,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同时,只有龙头城市武汉的产业快速升级,才能带来周边城市产业的前进。
湖北生产性服务业远落后于工业化,并制约了工业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正解决了这一矛盾。第二产业在大城市的发展肯定是削弱的,要真正解决就业和税收问题,靠的是现代服务业。这就是武汉市很多城区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的原因。
方案突出了市场主体的机制体制创新。推进产业优化,提升产业竞争力,市场主体依然是要害,如果主体缺乏活力,或数量偏少,规模偏小,所有一切都是疲弱的。
方案还阐述了产业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并与“两型社会”结合。对符合“两型”要求的产业激励,是借用政府“有形的手”,直接推动企业按“两型”要求转型,包括产业结构转型。当然,这一切也都要以企业为主体。
创新科技引领和支撑“两型社会”建设体制机制
科技,助飞经济
【关键词】
区域创新体系 开发园区互动发展 人才资质互认
【核心内容】
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引领和支撑“两型社会”建设。培育科技创新主体,构筑共建、共享的公共创新平台,探索建立科研成果转化的助推机制,创新人才一体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建设创新型城市圈。
【方案摘要】
探索建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开展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和建立现代管理制度试点,探索建立科技企业股权激励机制;政策采购优先支持自主创新产品。
完善区域创新体系。鼓励各类企业建立或与科研院所、高校联合组建研发中心。在圈域内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各种国家级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助推机制。建立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创业园为中心、各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依托的区域孵化网络。设立、引进创业投资基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
创新产业园区互动发展机制。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探索与圈域内其他省级开发园区合作互动、快速发展,形成一批以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特色的开发区。选择圈域内条件较好的省级开发区作为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比照享受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措施。
创新人才开发与配置的体制机制。建立统一的人才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试行高级人才双聘制度,创新圈域内高校一体化招生与就业政策。实现人才资质互认,探索养老、医疗保险等异地享受新途径。
【专家解读 秦尊文】
“两型”产业的发展需要科技强力支撑。我省科教资源优势明显,然而,其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只能排到中游,与自己的实力很不相匹配。
这主要与科技创新体制不够灵活有关。为此,省政府专门出台文件规定,职务科技成果技术转让所得的净收入,可提取70%资金或股权一次性奖励重要贡献科研人员。如此大力度的激励政策,将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同时,产业园区的互动机制,武汉两大国家级开发区将能充分带动城市圈内其他城市开发区的发展,使之走向规范化、合法化。
目前,我省“人才单位所有制”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甚至阻碍了人才的正常流动和发展。必须创新人才机制,让人才方便、自由地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