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的梦终于圆了。2007年12月14日,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湖南人民除了成功的喜悦外,心里还装满了沉甸甸的思考。
瓶颈亟待突破
“两型社会”建设主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资源和环境为基点对三市进行有机规划和布局。在一体化进程中,长株潭采取了不少措施,但各个方面还是存在严重的不足。
“长沙地铁什么时候能修?”在红网论坛上成为市民重点讨论的话题。长沙、株洲、湘潭之间虽然开通了城际公交线路,但远远不能达到一体化的要求,“两型社会”建设呼唤更便捷的交通方式。
交通只是长株潭一体化所面临问题中的冰山一角,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
从体制上来说,当前,政府缺乏成熟的联动机制。作为分别独立的市,缺乏统一、具体的政策制定和行政运作,这给长株潭统一规划建设带来了一系列障碍。比如,现有的财政、税收、投资等各种体制、政策,从中央到地方都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客观上导致圈内的产业布局难以合理优化,产业链难以进一步延伸。基础设施建设因条块管理体制和相关法规限制,难以形成共建共享机制。环境同治由于责任机制、补偿机制不到位,难以形成强大合力……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这两项指标给湖南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与全国其他区域相比,长株潭市场化程度稍逊一筹。要在经济还处于低水平发展的状况下减缓经济发展速度,减少生产投资,把资金投入眼前没有效益的环保,这又存在一个需要突破的思想瓶颈。
中心城市功能不明显也是“两型社会”建设的一大难题。长株潭城市群是“3+5”片状圈层结构,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成“品”字分布在20分钟车程的空间距离内。虽然形成一个大的核心都市区域,但与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城市相比,长沙的中心性不及这些城市,迫切需要强化中心城市功能,需要长株潭各城市及各利益主体之间形成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共识,以中心城市带动腹地,整合资源,提高区域整体实力。
湖湘精神破题
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湖南人挺身而出,用“敢为天下先”的湖湘精神破解一道道难题。
2008年1月1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实施,对试验区事权划分、区域规划的编制和调整等方面作出系统规定。2月《长株潭蓝皮书》在长沙首发,提出了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综合政策体系。
2008年湖南将全面启动长株潭综合配套改革,探索“两型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金融创新及城市群建设管理等新模式。同时提升《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统筹谋划“3+5”城市群发展,出台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控制性规划。与此同时,长沙成立大河西先导区、湘潭成立九华先行区,在这两个区内对“两型”进行试点。
在政策法规的带动下,各项基础设施规划和规划理念也浮出水面。
长株潭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将分三个层次进行规划:三市之间的连接以湘江风光带和芙蓉大道为主轴线,建设快速城市干道、轨道交通等,形成三市公交一体化系统;构建“3+5”城市群的主干网,提高城市间的直接通达性。
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前期工作已展开,预计明年将全线开工。长株潭线网拟建的4条线为长沙-株洲48公里,长沙-湘潭29.7公里,株洲-湘潭49.9公里,长沙西-湘潭22.5公里。4条线总造价初步匡算为304亿元,第一阶段2020年前可望建成,包括长沙-株洲33.6公里,易家湾-湘潭23.1公里。第二阶段2020年后建成,株洲-湘潭39.3公里。第三阶段2050年前建成,通车里程150.1公里。另外,长沙、湘潭、株洲等各市也对交通进行重新规划,以便更好实现三市交通对接。
产业和新工业园的规划理念得到更新,长沙的大河西先导区规划未来要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的产业门类,促进传统产业两型化转型。尤其要防止盲目承接沿海低端产业转移,避免土地需求急剧扩张,要建立土地退出机制,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布局。这是给湖南的一个机会,也是给湖南一个任务。湖南在这次试验中可以大显身手,大胆突破官本位的束缚,让广大人民群众积极献言献策;彻底打破城乡“二元制”结构,真正实现城乡共同发展;探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摸索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