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面积2.8万平方公里,2006年人口1300万,经济总量2818亿元,分别占湖南全省的13.3%、19.2%、37.6%,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结构紧凑。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069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4.7%,具备较强的环境承载能力。
长株潭城市群是我国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接合部,区位和交通条件优越。拥有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59所高校,9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员,杂交水稻、人类干细胞、复合材料等研究国际领先。
三市通过资源整合和产业布局,目前已建成了3个国家级开发区,2个国家产业基地。从2005年开始,每年年初均由湖南省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办公室组织制定年度经济一体化工作目标任务,三市互动的协调机制正在建立。
2007年,长株潭三市经济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30.7亿元,占湖南全省39.3%;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比重都超过60%。核心增长极的作用进一步得到显现。
长沙
长沙又名“星城”,位于中国的中南部的长江以南地区,湖南的东部偏北,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早在春秋时期,就是楚国雄踞南方的战略要地之一。汉朝的刘邦立国之后,于公元前206年改临江为长沙,并设立汉朝的属国——长沙国,自此之后,长沙开始筑建城墙,并逐渐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长沙市总面积为1.18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98平方公里,1个县级市为面积5007平方公里,3个县的面积为6264平方公里。长沙在2008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并享有“中国娱乐之都”“中国动漫之都”美誉,现已成为国家“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正在朝着“中国工程机械之都”迈进。
长沙,山青水秀、气候宜人,有风景独秀“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岳麓山,有水洲相拥“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湘江;长沙,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有在海内外享有盛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马王堆汉墓、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及三国东吴简牍;长沙,“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长沙更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2007年,长沙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190.25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增幅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增幅排名比2006年提升5位,增速为199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在GDP总量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8.80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84.83亿元,增长17.0%,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771.56亿元,增长21.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66.62亿元,增长16.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 达33711元,比上年增加5729元,增长14.8%。全年经济平稳运行,四个季度的GDP累计增幅分别为16.2%、16.1%、16.1%和16.0%。
2008年,长沙市2008年GDP、工业总产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实现“三个三的突破”,即GDP突破3000亿元,将达3001亿元,增长15%;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为3100亿元,总量跃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0位,三次产业结构由3、2、1首次成功改写为2、3、1的排列;地方财政收入突破300亿元,达到342亿元,增长30.3%。
长沙,我国南方这座美丽的古城,历尽五十年的沧桑巨变,二十载的改革开放,正处处充满生机和活力。今天的长沙,正在改革中发展,在开放中尽泻风流。
株洲
株洲,古称建宁,公元214年,三国东吴在此设建宁郡。唐太宗贞观元年,建宁并入湘潭。古时,当地多槠树,湘江过而多沙洲,故株洲又称槠洲。到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为株洲。株洲位于湖南省东部,在东经112.6°--114°,北纬26°--28°之间,是湖南省“一点一线”区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也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长、株、潭“金三角”一隅。
解放初期,株洲只是湘潭县辖下的一个小集镇。1951年5月,株洲设专辖县级市,1956年3月,升为省辖地级市,1983年实行市带县新体制。现辖炎陵县、茶陵县、攸县、醴陵市、株洲县五县(市)和城市天元、芦淞、荷塘、石峰四区,140个乡镇,2225个行政村。总面积1142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42平方公里。到2004年底,全市总人口370.9万人,非农业人口99.2万人,农业人口271.7万人。
株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华民族的始祖、农耕文化的创始人炎帝神农氏,就长眠在株洲境内炎陵县鹿原陂。1983年株洲市株洲县漂沙井磨山发现6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大溪文化遗址,以及叠压在其上的4000多年前新石器晚期龙山文化遗址。近代,1906年,孙中山先生领导同盟会的萍(乡)浏(阳)醴(陵)起义,1927年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都曾震撼中华大地。李立三、左权、谭震林、耿飚、杨得志、宋时轮等近、现代的革命先驱和军事将领就诞生在这块热土上。株洲人民为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湘赣苏区,为了祖国的解放,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数以万计的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株洲GDP预计近700亿元
2006年株洲市GDP为605.2亿元,常住人口367万人,人均GDP达到16526元,与2000年人均GDP7934元相比已实现了翻番。近7年来株洲市经济发展年均增速超过了二位数,达到12.5%。据初步预测,2007年GDP增幅可达14.5%至693亿元。这样未来5年GDP年均增幅只要达到12.5%的速度,就可有望到2012年即下届政府任期内可实现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这样就比2020年提前8年实现目标。
湘潭
湘潭市位于湖南中部仿东地区,湘江中下游,东经111度58分-113度05和分,北纬27度20分55秒-28度05分40秒之间.地貌以平原、岗地、丘陵为主,土地资源具有耕地、水面和丘陵地较多较好的优势。现实有耕地12.2万公顷(18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4.3%,全市人均占有耕地447平方米(0.67亩)。
土地质量好,利用率高,水稻土、红壤、菜园土分布教广,有利于以水稻为主的种植业和农业的开发。现辖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雨湖,岳塘区两个城区。全市总面积5015平方公里。人口280万,其中市面上区面积281平方公里,人口65万。
湘潭GDP估计达到470亿元
2006年,湘潭市实现GDP总量达422.1亿元,增长13.2%,占全省5.6%。即使按照去年13.2%的数据预计,2007年湘潭市也将达到477.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