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中部的经济结构是一个“哑铃型”,那么,武汉和长株潭应该是它的两个核心,抓起这个哑铃,才能带动整个中部的发展!
中部地区也是国家经济中的一个重大单元,此次在中部成立“试验区”,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需要,也是为了平衡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我觉得,两个城市圈今后是“机遇大于挑战、合作大于竞争。”为了避免恶性竞争,今后两地的产业结构应该进行科学定位,“趋益、互补、扬长、避短”,共同打造成区域经济的龙头。 ——朱翔
武汉“1+8”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同时获批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布局背后有何深意?两个“试验区”在今后的发展中将如何协调?昨日,本报记者在长沙专访了区域经济专家、湖南师范大学博导朱翔教授。
“试验区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需要”
长江商报:您觉得国家发改委为何选择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作为改革试验区?
朱:个人认为,国家生产力要均衡布局。为了中西部协调发展,国家先后在东部地区批了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在西部批了重庆和成都新区。中部地区也是国家经济中的一个重大单元,此次在中部成立“试验区”,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需要,也是为了平衡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长江商报:这次新批的两个试验区提出的改革主题是“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在您看来,为何是这样一个提法?
朱:这个提法应该与国家“十七大”精神有关。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面临一个新的变化,我国每年能源消耗占全世界15%,钢铁消耗占30%,水泥占52%,但是我们的GDP只占世界5.5%,这是一个比较低级的经济结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约束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国家经济结构要面临转型,即从过去那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中部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产出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全国来说显得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在中部的改革试验区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是一种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考虑。两个中部试验区的获批,将成为“两型社会”的重要示范基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试验区立足点应更高”
长江商报:此前,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在一体化方面都有一些尝试,那么,您认为成为改革试验区以后,将跟以前的城市圈概念有什么不同?今后会有哪些新的变化?
朱: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概念,以前更多是处于各自省内的经济角度考虑问题,武汉“1+8”城市圈,意在通过武汉带动周边的8个城市以及湖北其他地区的发展,长株潭城市群也是为了形成一个核心经济区,并由此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两个试验区的获批,不仅仅是考虑两个区域的发展,而是在“中部崛起”的战略背景下、具有全局意义的考虑。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个城市群都不能从各自的区域着想,而应该站在中部地区、甚至全国的层面思考问题,它们的立足点将更高,两个城市圈今后应该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思考如何与国际经济对接,它的经济结构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
长江商报:您认为“试验区”较以前的“特区”有何区别?究竟能够给两地带来什么变化?
朱: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有外因和内因,试验区无疑是国家为中部地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外因”条件,但决定因素是“内因”。国家提出“改革试验区”,主要是探索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的模式,它的提出,应该是在市场经济改革背景下,一场更深刻、更全面的变革。
现在的“试验区”和以往的“特区”有很大不同,以前是计划经济背景,现在是市场经济背景;目的也不同,以前是提供优惠政策,促进GDP的发展,现在是整体经济“又快又好”的提升;任务也不相同,以前提出“对外开放”,是为了发展对内经济,现在则侧重于经济发展中的体制和矛盾,制度创新是重要手段。
因此,各地试验区应该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模式。主要体现在“扩容、提质、优化体制、改进机制、扩大开放”等方面。
“两个试验区应互相辐射、扩散”
长江商报:两个城市圈曾经是一种竞争关系,按照您的观点,今后将如何实现区域互补、共同发展?
朱:湖南、湖北过去都是传统的农业大省,两地合起来有一亿多人,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两个新区的形成,将带动一亿多人共同发展。今后两地应该是互相辐射、扩散,而不是一种恶性竞争关系,两地应该携手共进,共同开拓市场。我觉得,两个城市圈今后是“机遇大于挑战、合作大于竞争。”为了避免恶性竞争,今后两地的产业结构应该进行科学定位,“趋益、互补、扬长、避短”,共同打造成区域经济的龙头。
如果说中部的经济结构是一个“哑铃型”,那么,武汉和长株潭应该是它的两个核心,“抓起这个哑铃,才能带动整个中部的发展!”
长江商报:您能够从两地的经济特点,具体分析今后两地将如何展开“合作与互补”?
朱:武汉是我们国家传统的老工业基地,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譬如冶金、汽车、光电子行业,在全国都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武汉拥有众多高校,具有强大的人才储备和科研能力。长株潭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业基地,长沙的工程机械、株州的铁路机械、湘潭的电工机械,共同形成了南方重要的机械工业基地。
两地今后可展开合作,共同形成现代制造业的优势;同时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汽车制造等产业领域,形成产业链。两个新特区的批准,为这种产业间的互补和合作构筑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为中部经济发展构造了一个“加速器”。
长江商报:两个试验区获批后,您如何看待两地今后的发展前景?
朱:前景应该非常好。两地获批,也更加突出了两地在中部六省的发展地位。两地今后应该在更广阔的层面、更广阔的空间,获得更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