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决定城市发展的未来。湖南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步子怎么迈?省委、省政府把我省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引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两型”轨道。去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被批准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试验区,这既是对我省城市化发展道路的充分肯定,也为我省推进新型城市化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带动全省两型社会”建设,我省迈上了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具有湖南特色的新型城市化之路。
高效集约,为资源承载减负
高效集约的发展方向是我省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必然选择。
长沙市高度重视集约用地,坚持把集约用地、合理用地、节约土地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则,依法严格审批城市建设用地,推动城市空间向地面和地下双向延伸。2008年,全市实施“畅通工程”,计划改造6条主干道,经优化设计,压缩路幅,共节约城市建设用地约450亩。长沙县引导产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带来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园区每平方公里产值高达38亿元,成为全国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典范。
水是立命之本。傍洞庭而生,扼长江之要的岳阳,在加速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中,始终把“治水”作为突破口。三年来,该市以治理洞庭湖水质为重点,加大治污力度,选定工业、农业及窗口行业等多家单位为节水示范区,在100户以上的小区,根据经济状况,推介建设再生水设施,提高生活饮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年节水7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下降了21.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了23.7%,成为我省唯一的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
我省工业耗能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七成以上,其中高耗能企业能耗占全省工业能耗总量的90%。为此,我省把工业节能减排作为全省节能减排的重点。300家能耗在1万吨标煤以上的用能大户,被列为重点监管对象,而有色、冶金、化工、建材、造纸等重点行业的28家“全国千家节能行动企业”,更是监管的重中之重。今年上半年,300家重点用能企业万元产值能耗为1.08吨标煤,同比下降18.53%。我省还把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作为工业节能的重要手段。在去年关停整顿洞庭湖区234家造纸企业的基础上,今年又确定对非洞庭湖地区596家造纸企业实行关停整治。而长沙市去年仅新建节能建筑一项,每年节能约47.6万吨标准煤,相当于长沙电厂一期工程一台60万千瓦机组6个月的用煤量。
植绿减排,保生态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关键,推进新型城市化要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优先谋划“两型”产业的发展,突出抓好节能减排,遏制高排放、高污染,严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污水、垃圾、废气处理能力,这是建设“两型”城市的基本要求。
今年 4月25日,湖南省政府批转省建设厅等8部门《关于实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根据三年行动计划,我省将建成113个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新增污水日集中处理能力约397万立方米。实现全省设市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跃居国内先进行列。
今年8月4日,省委大院最后一座燃煤烟囱被爆破拆除,省委书记张春贤现场见证。此事生动体现了省委领导尊重民意,关注民生的情怀,也昭示了我省上下坚持环保优先、生态优先,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决心。
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重视环保、重视生态 已成为全省各级各部门的共识。株洲是湖南的老工业城市,城市环保欠帐较多。近几年来,全市累计投入35亿多元,完成污染治理项目600余项,关停和淘汰了一大批重污染企业和工艺落后生产线,工业企业污染达标排放率提高到96.9%。为了美化环境,该市明确规定,城区范围内“不填塘、不挖山、不砍树”,还特别制定了绿化赔偿费、补偿费征收管理办法,确保城市绿化只增不减,极大改善了城市生态。
因山而名,因山立市的张家界,以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城市和最佳旅游城市为契机,着重力抓环境保护,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改善。从2005年开始,该市开全省之先河,将环境保护工作报告与政府工作报告一同接受人民代表的审议,同时把环境保护作为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任期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评优及干部提拔任用挂钩。该市严把项目审批关,对严重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对没有通过环保验收和污染治理设施未达到要求的项目一律不准投入生产;在武陵源核心景区,建成了两个污水处理厂,实行了景区内环保客运车辆专营制度,设立了地质环境监测站。
湖南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省份,但平均能耗、水耗等指标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资源环境无法承载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走“两型”之路,以此为引领,贯穿城市化全过程,努力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加大环保力度,加强生态建设,才能使我们的城市真正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首善之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