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武汉城市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国家从改革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倡导环境文明和生态文明,构建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在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国情下,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一、把“两型”理念贯彻到武汉城市圈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
1、按照“两型”理念搞好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市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武汉城市圈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要以“两型”理念为指导,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在做好城市圈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规划的同时,结合武汉城市圈武(汉)鄂(州)黄(石、冈)城镇密集地区的发展趋势,认真研究编制武鄂黄一体化规划,促进区域城市共同发展;
(2)合理确定城市的规模和总体布局。在充分研究考虑生态系统、自然资源、自然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科学确定城市的人口发展规模和用地发展规模。在确定城市用地规模时,要注重挖掘存量土地的用地潜力,注重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注重适当增加开发强度,提高平均容积率。在研究总体布局时,要在城市空间形态上形成具有复合土地利用的紧凑的城市结构,与开放的生态空间相结合,做到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
(3)认真处理好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充分利用自然风、自然光,解决好城市的通风、采光问题。充分利用现代规划技术,解决好城市的生态平衡问题。要通过科学规划,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实现低碳城市的目标。
2、按照“两型”理念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切实转变城市建设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模式,十分重视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十分重视完善城市功能,十分重视城市圈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1)推进城市圈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好城市的 污水和垃圾问题,争取在短期内基本做到城市的污水达标排放,城市的垃圾得到无害化处理;
(2)推进城市圈公共交通建设,实施城市公交优先战略,扩大城市公共交通的覆盖范围,实现城市圈公共交通一体化,力争圈内大中城市居民通过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达到40%以上;
(3)推进城市圈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在武汉城市圈各城市争创园林城市的基础上,着眼于城市圈大园林绿化,规划构建武汉城市圈区域性整体绿色生态网络,将圈内外乡村森林湿地与城市园林连通,从大范围解决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
(4)推进城市建设资源的综合利用。积极推广垃圾发电、中水回用、太阳能照明、地热供暖、电动汽车等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在城市建设的应用,促进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5)准确把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节奏,努力做到城市基础设施适度超前(不是过度超前,过度了则是浪费),不断适应城市发展和变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