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世界导读】: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gdp连续数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人们的生活不断富裕,很多人过上了"有房有车"的生活。国内各大、中城市的汽车保有数量迅速增加,而停车场的配套并不足够。汽车数量的增加在给人们的出行来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增加了交通运输压力,导致了交通状况的持续恶化。以下是各地方缓解交通拥堵的做法:
北京市:将制订中心城区拥堵收费方案
日前,北京市交通工作会议透露,2014年内将制订出中心城低排放区交通拥堵收费方案。为缓解交通压力,减少机动车污染,北京市最快将于2015年征收“拥堵费”。
北京市已颁布实施的《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中提道,由交通委和环保局牵头制订低排放区和交通拥堵费政策。“规划低排放区,研究制订低排放区交通拥堵费征收政策和智能化车辆电子收费识别系统等配套政策”,将最快于2015年实施拥堵费。日前的北京市交通工作会议上,北京市交通委表示,将着眼于重点路段和区域,2014年内制订出“中心城低排放区”交通拥堵收费方案。
具体如何制订低排放区收费方案,目前正在与技术单位进行研讨。不少专家推崇“低排放区范围大、收费范围小”的伦敦模式,也有部分专家提出学习“低排放区与拥堵费区重合”的米兰模式。北京市最终采用何种模式,将结合北京实际充分论证。但可以明确的是,不论是用电子牌照收费还是用etc的门架方式收费,都将实现“实时收费”。
北京市交通委:四项举措缓解交通拥堵
根据北京市2014年的交通排堵保畅工作方案,2014年年底前,低排放区车辆使用政策将出台,同时研究电子车牌技术,为收取交通拥堵费提供技术支撑。北京市交通委表示,交通拥堵费2015年择期收取,收取交通拥堵费的前提技术条件是使用电子车牌技术。
一、用经济杠杆缓解交通拥堵
2014年排堵保畅工作方案中指出,2014年年底前,研究城市低排放区车辆使用政策,以经济手段调控小客车使用强度。该任务由北京市交通委、市环保局、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完成。同时,研究应用电子车牌。通过电子车牌对机动车实施精细化管理,为治理空气污染和缓解交通拥堵提供技术支撑。
目前,有关低排放区收取交通拥堵费的政策正在研究。在国际上,低排放区的设置以及交通拥堵费的收取可以分离也可以结合使用,是否一定在低排放区内收交通拥堵费,目前还未确定。
二、年内实现一卡通缴停车费
目前,职能部门正在加大停车信息化、智能化的推进力度,通过采集车位的空闲信息,为市民实时查询空余停车位提供支持。但从目前来看,2014年仍不能实现这种可能。
2014年,路侧停车位的管理工作推进较快,将完成“一位一编号”统计,并在主要城区推行电子停车收费技术。另外,在年内可以实现一卡通、etc储值卡刷卡停车功能。目前,路侧电子停车设施的应用并不太受欢迎,主要是由于电子停车后收费更精确,停车管理员难从中谋取小利。交通委科技处负责人表示,未来会通过抽查方式避免违规收费行为,规范电子停车收费设施的使用。
目前对社会停车场的监控较难,停车属于市场行为,停车监控离不开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政府很难强制要求企业应用电子监控设备。各停车场的信息相对独立,建立统一的停车监控平台后,政府会掌握各停车场经营状况,这也是监管平台难推行的原因之一。
三、北京市年内将划定低排放区
低排放区域的划定可能以北京的环路为界限划定,也可能将北京重要的商务区、景区划为低排放区。其次,按照2014年排堵保畅工作方案,要使用经济手段降低低排放区的车辆使用强度。交通部门相关人士表示,可能采取提高低排放区停车费的方式,或者直接收取交通拥堵费。国外有城市曾按照车型进行限制,比如低于一定排放标准的车辆不得进入低排放区。
最后就是低排放区划定实现的技术方式,这需要依赖电子车牌实现,但也可以通过安装摄像头对进入区域车辆进行监控,主要看低排放区车辆使用的具体政策。
四、电子车牌将实现智能扣费
电子车牌的概念听似陌生,其实它早已应用在大众生活中。高速路etc收费以及环保部门发放的机动车绿色环保标识都是电子车牌的应用,只是这两种电子车牌的容量低,而且车辆在高速行驶时难以识别,必须等车辆速度减慢甚至停下后才能读取数据。北京即将启用的电子车牌需要在车辆高速行驶的状况下,就能读取车辆安装的电子标签的数据并扣费,但应用的原理与前者相似。
青岛市:制定六项交通治堵措施
一、完善路网体系
1、株洲路7条道路将贯通。2014年开始,该市将实施株洲路等7条道路贯通工程;加快推进辽阳东路—深圳路立交桥建设;积极开展胶宁高架桥东端下桥点改造等项目前期研究论证工作,并择机实施;结合火车站周边等重点区域的改造,完善道路网络。此外,该市还将实施主要道路拥堵节点改造。进一步梳理主要路口拥堵节点,对拥堵问题突出并具备改造条件的尽快进行改造,提高路口通行效率。
2、实施微循环街巷改造。该市将强化道路检测和评定,统筹市区两级道路建设计划和年度掘路计划,整治80余条道路;严格占、掘路管理,及时查处以抢修设施为由随意占用、挖掘道路行为,避免对道路临时性铣刨、盖被等施工造成道路拥堵及交通信息化设施的破坏;统筹地下管线和道路施工同期建设,同步改造检查井,切实改善道路平整度,提高道路交通承载力;合理增设港湾式停靠站;加大在人行道增设绿篱或挡车柱的工作力度,防止车辆驶上人行道和占用人行道停车;实施13条微循环街巷改造,优化调流方案,提升区域通行能力。
3、增设8处人行过街天桥。着力加强人行过街设施建设,以交通拥堵路段和主干道人流、车流密集区域为重点,增设8处人行天桥,实现人车分流,保障交通顺畅和行人安全。8处天桥包括市北区辖区内的劲松五路(第二实验中学门口)天桥、合肥路阳光山色天桥、合肥路齐鲁医院天桥、辽阳西路(劲松一路处)天桥、福州北路(政法公寓门前)天桥、环湾路(规划长沙路南)天桥;李沧区辖区内的金水路伟东幸福之城天桥、黑龙江路嘉凯城天桥。
二、优化交通组织
1、警力投放分为三个级别。交警部门将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快速反应、快速处置的动态勤务机制,将全天划分为高峰、平峰、巡逻三个时段,各时段分ⅲ、ⅱ、ⅰ级,对应不同比例的警力投放。每个级别中巡逻岗、固定岗、事故处理岗数量不尽相同,最大限度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快速处置能力。重点整治车行道违法停车、占用公交专用道和港湾停靠站、不按规定车道行驶、违法变更车道等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同时,做好占用人行道停车、市场占用道路违法行为整治,对公交车不按规定进站停靠行为进行整治。同时,推进“城市道路智能交通管理服务系统”建设。
2、修剪树木避免遮挡信号灯。该市将结合城市发展实际、智能交通建设、交通管理的实际需求,制定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地方标准。发挥交通安全设施维护人员、交通民警、社会力量三支队伍作用,及时发现修复各类交通安全设施出现的问题,提高交通信号灯、交通护栏、交通标志牌等设施的完好率和维修及时率;每年5月至10月间,定期组织对遮挡交通信号及交通标志的树木进行修剪。
3、旅游大巴不得停靠沿海。对来青旅游大巴车辆的管理工作,该市拟出台规定,旅游旺季大巴车原则上不得停靠沿海一线。
三、缓解停车矛盾
1、每年至少建1万个停车位。该市将加快重点商圈、景点周边公共停车场建设,加大立体停车场建设力度。2014—2016年,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公共停车场项目建设和奖补配套资金,市区每年新增停车泊位不少于1万个。制定社会资金参与公共停车场建设优惠政策。出台停车场建设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公共停车场建设,支持公共停车场建设市场化、产业化发展。
2、停车收费用于建停车场。研究制定道路停车资源统筹管理运营方案,按照特许经营制度,引入竞争机制,统筹管理运营主城区的道路停车资源;建立主城区道路停车收费结算平台,采取“收支两条线”方式,将收费全部上缴结算平台并纳入预算,在财政部门监督下管理和使用,所收费用主要用于全市大型重点公共停车场建设、管理信息化建设、停车设施和道路设施维护。
3、公共停车场实行政府定价。结合现有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加快智能停车诱导系统建设,逐步建立统一的停车场信息发布、查询和监督管理服务平台;大力推广智能停车管理系统、收费系统和停车“一卡通”,在商业区积极推行停车咪表收费试点。
对公共停车场停车服务收费标准实行政府定价,按照“路内高于路外、室外高于室内、地上高于地下、白天高于夜间、中心区域高于一般区域”,合理确定停车场收费标准;对社会投资建设的独立经营的专业停车场、停车楼(政府全额或参与投资兴建的除外)、商场、娱乐场所、宾馆酒店、写字楼等建筑物对外经营的公共停车场停车服务收费标准,实行市场调节价。
4、停车场结构不得随意改动。对擅自改变停车场结构和使用功能、挪作他用的,由执法部门责令退还停车场正常使用面积,恢复停车用途;加强已建成停车场使用情况排查,对已停用的停车场要恢复使用功能;规范小区停车秩序,开放式小区内道路属于市政道路的,由交警支队结合小区微循环工作的实施,优化停车区域、整治停车秩序;小区内道路不属于市政道路的,由小区业主、物业、所在区域街道办协调解决小区停车秩序问题。封闭式小区停车秩序由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根据《物权法》、《物业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管理,减少占用小区道路。
5、综合开发地下空间资源。推进利用人防干道进行停车场建设;加快研究论证香港中路核心区地下空间交通综合开发利用、海尔路南端地下综合改造项目,2014年力争香港中路核心区子项目——南京路地下空间综合改造项目及交通枢纽人行高架环廊工程完成立项和年内开工;加快佳世客步行街地下通道贯通工程。
四、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年底前实行公交换乘优惠
2014年,该市出台《青岛市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并结合国家公交条例的出台,研究修订《青岛市城市公共汽车客运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规章,2015年建立健全青岛市城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制度。2014年年底前实施公交换乘优惠办法,明年完成加快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公交场站专项规划等编制和修编工作。制定公交地铁接驳方案
根据枢纽场站区位布局,加快完善公交骨干线路网;增开微循环公交线路,解决市民最后1公里出行问题,2014年8月开通1条途经鱼山路的微循环公交,12月在城阳区惜福镇再开通1条微循环公交;研究常规公交与地铁接驳方案,12月底前制定初步方案,实现公交与轨道交通间的便捷换乘;科学规划公交线路,实现线路规划、车型选择、站点位置的“三个合理化”,2014年12月前建立公交站点设置由交通运输、公安交通、城乡建设部门联合审查制度,减少公交线路重复设置。加快公交专用道建设
在加快配套建设公交换乘枢纽方面,实现公交和机场、铁路、港口、汽车站、地铁站等大型对外枢纽场站的便捷换乘,2014年启动河马石、郑庄等公交综合枢纽前期工作;加快公交专用道建设,配合公交都市创建,完成主城区主要客运走廊“五纵四横”公共交通专用道网络。加快港湾式停靠站建设,2014年底前,完成途经正阳东路的一批道路公交线路的港湾式停靠站建设,其中包括盛世美域站、盛世景园站、西荆站、青特工业园站和玉皇岭北站。
五、均衡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中心城区批发市场整体搬迁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构建城镇功能分工明确、组团布局合理、衔接有序的网络化城镇空间结构,完善“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区—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四级城镇体系。凸显中心城区核心引领功能,建设开放度高、辐射力强、功能完善的国际化、生态化、现代化城区,推动即墨、胶州、平度、莱西等县市驻地和董家口港城、鳌山湾新城等中等城市组团建设,解决好教育、医疗、旅游、行政等公共服务资源分布过度集中导致的交通拥堵问题,均衡人口和就业岗位分布,实现职、住平衡。研究沿海一线旅游结构性调整问题,进一步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提高该市旅游品质和层次,优化旅游产品布局。
此外,该市还将尽快研究中心城区批发市场的整体搬迁工作,搬迁后的区域原则上规划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不再用作房地产开发用地。在城区外围,建设面向外地旅游车辆的停车换乘集散中心和公交换乘枢纽,开辟旅游公交线路,引导旅游者通过换乘公共交通的方式进入主城区。
六、加强前瞻性研究依托院校跟踪研究城市交通
该市有意依托青岛大学等有关科研院所设立城市交通研究院,对该市城市交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持久性的跟踪研究,提出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政策和规划,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建立市内机动车辆数量与道路面积、建筑物面积等相关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分析国内外类似城市经验,研究建筑开发与道路资源协调增长、交通投资与财政收入、各种交通方式投资比例等问题的内在关系,做好指标控制。
深圳市:从五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城市交通管理
5月7日,深圳市长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交通拥堵综合治理策略措施及行动方案时强调,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深圳市机动车辆持续快速增长对市民出行、节能减排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加快制定实施系列政策措施,切实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一、突出交通需求管理,加快研究推出路外停车收费相关政策措施,实施好路边停车收费等举措,充分发挥经济手段的调控作用,以提高机动车使用成本引导出行方式向公共交通转变。
二、突出重点,进一步细化相关措施,打好经济、法律、科技等手段的“组合拳”,加大对重点时段、重点路段、重点片区交通拥堵治理力度。
三、加强前瞻研究,把握全市机动车增长及城市交通发展趋势,充分借鉴全球先进城市的经验做法,形成更具针对性、可行性、科学性的政策储备和应对预案。
四、严格交通执法,加大对道路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进一步规范城市交通秩序,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五、加大宣传力度,倡导文明驾驶、绿色出行,营造全社会共同努力、齐心“治堵”的氛围,提升城市交通文明水平。
广州市:拟推差异化停车收费以缓解交通拥堵
3月28日,广州市物价局举行了“《广州市优化调整停车场差别化收费方案》听证会”,物价局提出的两套调整方案较原来收费都有一定涨幅,希望通过停车差别化收费,引导市民在中心城区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缓解交通拥堵状况。
上调停车费有两套方案,第一个方案提出“商业停车场最高涨幅60%”,再加上“住宅区停车场涨幅最高到目前的三倍”;第二个方案就是“商业停车场最高涨幅100%”而“住宅区停车场是不涨价”。听证会上面大部分人倾向选择方案二,也有人提出了新的调整方案。广州市物价局方面表示,听证方案不是二选一,而通过听证代表论证价格调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于听证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物价局还会在广泛的听取一个社会各界及听证代表意见之后,将会进一步修改完善这个方案。
广州市交委和物价局强调调价将会对“治堵”会产生一定效果的。但是不少市民对于提高停车费来治理拥堵的效果表示质疑。广州交通拥堵主要是由于城市发展布局不合理、公交线路规划与城市布局不匹配、城市道路与停车场8规划不合理,在国内其他特大的一些城市,提高停车费对缓解交通拥堵还没有一个成功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