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哈尔滨地下设施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领导小组表示,近期哈尔滨发生塌陷的几处城市中心区道路,都不是近年来新建的工程。哈尔滨市各相关部门正在对全市地下设施进行全面排查,并将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治理措施,建立长效机制,最大限度避免类似情况发生。(8月23日《南方都市报》)
不是经常关注媒体报道的读者,不妨了解一下这则报道的背景:从8月9日至17日,9天时间,哈尔滨城区其发生7起坍塌事故,致两死两伤,两车坠坑。既是“人命关天”,又是事发车水马龙、人流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域,哈尔滨市有关部门闻风而动,迅速展开周密排查,当属应尽职责。不过,听罢这番“路面坍塌非新建工程”的强调之语,我却顿感如骨鲠喉、不吐不快――这是出于“安民”,还是更像为了“安官”?
稍作思索之下,一般人都能明白一个道理:城市路面的突然坍塌和坍陷,诱因往往不在于道路工程质量,而更可能来自于地质沉降累积。所以,这跟路面工程的新建旧建,其实扯不上多大关系;只不过,新建道路更加注重了预先的地质勘探和摸底,防坍抗塌指数更高一些,倒也符合逻辑。但不管怎么讲,政府部门有意无意地在路面坍塌问题上“强调历史”,说轻了是种避重就轻、唬弄百姓,言重了则未必不存推诿塞责、稳住“乌纱”的用心了。
事实上,百度“路面坍塌”这个关键词,类似的新闻报道早已触目皆是、不胜枚举。相比之下,哈尔滨因在短期之内,此类事件的集中出现,则显得问题更为严重、公众尤其忧虑罢了。于是,也便迅速催生了“走路死”这一新的网络热词。城市扩张也好,历史欠账也罢,回避矛盾当然是错误的选择;而如何直面问题,确保市民安心,其实同样需要某种勇气,或者说是智慧。
应该肯定的是,路面坍塌事件频现后,哈尔滨市还是拿出了针对之策的。譬如,瞄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的人防工程,哈尔滨市人防办制订了检查方案,成立了5个检查组,重点对主城区、人员密集区域、主要街道、院校、靠近楼体工程进行安全大排查,并绘制挂图和地理信息标注。这样的未雨绸缪举措,显然不仅仅适用于一城一池,也无疑应当迅速成为许多地方的借鉴与参照。
的确,哈尔滨的防范路面坍塌检查和工作,看起来还是有点“亡羊补牢”的意味。然而,就其他城市和地方来说,不见得毫无这方面的隐忧,却为何常常少见类似举动或“吹风”呢?依我看来,这不是一些决策部门没有预见和预防,而是生怕此类消息或传闻一出,会跟某些区域的“地价”“房价”带来种种不利影响。
天大地大,人命最大。城市频发路面坍塌的警钟,显然不只是敲给哈尔滨听的。作为各级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的代言人,真的不应在防范和应对“走路死”问题上,过于畏首畏尾或投鼠忌器了。至少,鉴于相关部门掌握的地质资料,给一些隐患指数较高的城市道路,标上不同等级的预防提示,就不该视作一种“添乱”,而是真正的“安民”与“爱民”。(司马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