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渤海地区的龙头地位,非天津滨海新区莫属 (港口经济杂志社 版权所有)
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国内外的成功实践证明,大城市群的活跃与国际竞争力的形成,关键在于是否有世界级的超级城市作为龙头或内核。换言之,区域经济的开放开发既要建立以一、二个中心城市作为核心的增长极,又要形成能带动区域经济开放开发的"龙头"。环渤海经济区是由京津冀、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地区的20多个沿渤海城市组成的一个城市群或城市带,其开放开发必然要求有自己的龙头。天津滨海新区以其诸多优势一直发挥着龙头作用,并且正在成为环渤海地区开放开发的龙头。
从理论上讲,能够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龙头"作用的中心城市,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承担金融、贸易以及生产性服务等多种功能,作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具有强大吸引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城市。其所以能够成为经济中心城市,主要受两大因素制约:基本因素和促进因素。基本因素是指城市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通过考察世界性和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所处地理位置可以发现,它们或处于河海交汇处,或处于大河口的三角洲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使经济中心城市成为国家或地区的海陆空交通枢纽。这是经济中心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同时,还取决于区域中心城市内部的各项促进因素:①城市经济实力和要素集聚力。这与集聚和控制经济区域内部各种经济要素的能力密切相关;②具有高级化的产业结构,即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其产业结构处于高级水平,能够通过占据具有高附加值的核心环节控制区域产业链;③具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包括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内部的综合基础设施以及先进的通讯信息基础设施,能够依托优越的地理区位,通过大力兴建深水港、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等对外交通设施,使其成为区域的交通运输中心及人流、物流中心,成为经济区联结国内外市场的中转站和桥头堡;④具有制度、文化的开放性。制度的开放性是制度创新的基础和保证,而制度创新的核心则是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经济运行机制、体制和法律体系。在城市及区域内部建立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对外为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和竞争的机会,带领经济区充分参与到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去;⑤具有良好的腹地条件。发挥龙头作用的中心城市的聚集力、扩散力和辐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其腹地条件,即通过要素的聚集、产业的转移和扩散达到经济资源在区域内的优化配置,实现整个区域空间的整体效益。
从理论与现实相结合角度考察,环渤海地区天然的中心是天津。中央政府在对天津发展的战略定位时,曾明确指出要把天津建设成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与此相联系,环渤海地区的龙头地位,非滨海新区莫属。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天津还是其滨海新区,都以独特优势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滨海新区不仅提前完成了天津市委市政府10年基本建成新区的目标,在经济总量上占到了全市的一半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10000美元,而且多年来始终保持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以及优越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土地优势和独有的腹地条件,使其完全有条件和潜力在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中发挥龙头作用。
反思这些年来,环渤海地区的发展所以滞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关键是其龙头定位模糊,核心区域--京津冀未形成合力,使"龙头"的带动作用不强。中央政府虽然早已明确天津是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和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但由于种种原因,其龙头作用始终未得到充分发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进一步明确,通过加快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来解决这个问题,就如20世纪80年代通过深圳特区的开发开放促进了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和90年代通过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那样,在21世纪初期,也要通过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促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我国重要的第三大经济圈。这不仅为天津经济社会的腾飞带来新的重大机遇,更为环渤海地区的崛起创造条件。
二、天津滨海新区龙头作用的充分发挥,有赖于京津冀实施"共举""共建"战略
天津滨海新区不仅是天津的新区,更是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的新区。充分发挥好其龙头作用,理所当然地要依赖于京津冀共同实施"共举""共建"战略。就滨海新区而言,如何发挥好在环渤海地区的龙头作用?我们认为,必须在坚持打好"服务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和挖掘潜在优势,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实施"共举""共建"战略,才能实现中央的战略意图,达到预期奋斗目标。为此,应重点实施以下战略。
1.港口带动战略。这就是说,通过整合津冀港口资源,实现港口资源的优化配置,打造临港产业群,并实现港口群带动临港产业群,进而带动城市群的发展目标;使滨海新区的航运功能、物流功能处在世界先进水平,海港、空港、信息港的作用更加突出,现代化的交通体系更加完善,成为国内外货物大进大出的重要通道,成为联系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重要枢纽。为此,首先应立足于充分开发和利用好天津港这一核心战略资源,积极推动北方国际物流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两大战略目标的实施,使天津港真正成为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国际港口。其次,加强与河北的唐山港(曹妃甸港)、黄骅港、秦皇岛港等港口的沟通与合作,通过构建区域港口协调机制,共同打造区域港口产业群,提升港口经济竞争力,以此带动和进一步提升京津冀城市整体经济实力、特别是京津两大中心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2.产业带(群)带动战略。通过整合京津冀产业资源,积极构建各具特色的产业群,并全力打造区域龙头产业,通过发展壮大龙头产业,实现滨海新区成为现代化、世界性制造业基地的奋斗目标。①充分利用好现有优势和有利条件,壮大提升已有的优势产业,并通过引进外来资本和技术发挥其龙头作用。一是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规模优势,充分利用港口区位优势,面向东北亚,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理念吸引日、韩、俄等国家来新区进行研发、投资,使新区成为我国北方聚集外来资本、技术的重要基地。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内资的合作,在自主创新基础上,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及环保等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专业分工,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深入挖掘传统优势产业(如石油和海洋化工产业)潜力,通过内引外联,积极构建具有集聚效应的化工产业带。坚持"合作共赢"原则,以更加积极和开放的姿态,加强与北京、河北、山西、内蒙等地区的合作,充分利用广大腹地的资源、劳动力等优势,吸引其在新区创办企业或为新区企业进行配套,逐步加强产业联系,形成坚固、完整的产业链,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新区的凝聚和辐射作用。三是从资源的优化组合、产业链的有效衔接进行区域功能的整体定位,构成整个区域的比较优势,形成良好的经济生态,构筑高中低产业互动,实现充满活力的、有序竞争的、具备创造能力的经济体系。②通过加强与周边地区(特别是京冀)的产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强化龙头作用。为此,一要在寻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加强区域之间、产业之间的协调与互动。注重与周边地区(城市)特别是京冀的经济技术合作,通过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打造环渤海地区的优势产业,并将其做大做强,使之成为龙头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和冶金、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等产业。二要强化服务意识,通过构建产业链和发展产业带,提高与周边地区产业的关联度,以充分发挥滨海新区服务和辐射功能。目前,分布在京津塘高速公路产业带上的开发区和高科技产业园区,已经或正在成为世界知名跨国公司进行高科技产业投资的理想区域和各具特色的高科技项目研发和生产基地。为推动这些特色产业集群或产业带的形成与发展,滨海新区可责成某一部门牵头,通过环渤海企业联合会等组织,通过产业规划、引导,明确各个产业园区的产业定位,发挥专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在产业聚集中的重要作用。三要积极搭建信息交易平台,以一体化的理念加强与北方其他地区,如东北、山东、西北等地的沟通、协调,努力成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和获取信息的重要窗口。③滨海新区要率先出台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新区的龙头产业,将其做大做强,成为环渤海地区的龙头产业,乃至东北亚地区产业链的高端环节;通过跨地区产业合作,实现产业互动,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避免和消除由地方行政主导形成的重复建设和产业趋同现象。
3.科技带动战略。通过借助京冀、特别是北京科技发达优势,聚集各种科技创新资源,积极构建京津冀各具特色又有一定关联的科技园区,使滨海新区的研发能力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体系,并成为先进技术的承接地和扩散地,成为高新技术的原创地和产业化基地,实现产业集群效应和科技带动效应。①大力发展具有自主创新技术和创新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如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海水淡化及设备制造、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等产业。近期特别要高度重视两个产业的发展:一是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通过发挥天津市已有优势并吸引国内外医药公司来新区投资发展,争取形成生命科学研发机构聚集地和生物制药产业群,把新区建成我国重要的生物制药产业基地;二是海水淡化设备制造业。在发挥天津制造业基础雄厚优势的基础上,发展海水淡化设备制造业,使新区成为我国海水淡化及设备制造的重要基地。②积极加强与北京的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好京津冀、特别是北京科技资源禀赋优势,加强各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共同打造环渤海高科技产业龙头,实现龙头共举共建。③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重点是要鼓励和发展一批高质量的科技评估、知识产权服务、风险投资服务、科技产权交易、企业管理咨询等中介机构,优化配置科技资源。
4.人才带动战略。充分利用京津冀地区人才资源丰裕优势,与北京共同构建人才资源开发协调机制,共同搭建人才交流平台,通过人才聚集、交流与合作,实现和发挥龙头作用。①积极构建人才资源开发协调机制。即通过科技研发、产业合作,发现人才,交流人才,形成一个以人才带产业、以事业聚人才的人才成长环境,打造环渤海区域人才聚集高地。②建立人才使用机制,创新人才政策。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创新人才政策和人才使用机制,广纳贤才,用好人才,使新区成为各类人才聚集的高地,成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各展其能的平台。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构建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高层次人才梯队。加大人才吸引力度、使用力度,高酬重奖,拴心留人,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使滨海新区成为聚集高层次人才的基地。③加快留学生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广泛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到新区创业。
5.市场带动战略。通过引导资本等要素的合理流动,打破行政壁垒,推动市场体系建设,形成若干规范的开放的大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①通过资源整合、产业重组及结构调整,引导、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将区域合作的主体让位于市场主导。一是将金融体制改革与金融市场的构建作为滨海新区龙头作用发挥的首要任务,通过资本流动,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为此,要特别注意与北京的沟通和协调。根据各自的功能定位,合理布局金融业的发展,避免产业重复与无序竞争,合力打造以资本市场为先导的规范、统一、开放的金融市场,振兴中国北方金融中心。二是以天津产权交易中心为纽带,利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契机,加快京津冀地区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并通过产权市场的发展壮大,带动其他要素市场的建立。三是与京冀合作共同构建环渤海地区劳动力市场,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使中国北方的劳动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合理流动,以适应环渤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②构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协调机制,并通过制定发展规划、订立协作协议等形式,发挥其在市场整合中的强制效力,以此推动环渤海共同市场的形成。一是天津滨海新区要率先严格立法和严格执法,保障市场运行的秩序;消除市场壁垒,取消违背市场规则和法律法规的行政干预;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发挥服务功能,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的形成奠定基础,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二是借助中央政府的力量,尽快出台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规划及执行方案,并以此对各个次区域或主要城市发挥规制效应,加速环渤海共同市场的形成。 (港口经济杂志社 版权所有)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的龙头是凭借便捷的交通网络、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服务来发挥作用的。这不是每个城市都能胜任的,只有一些区位优越、交通发达、经济技术基础雄厚的极少数特大城市才能承担这一重任。当单个城市无法完成这一任务时,往往利用集合城市或数个职能各异、互补的中心城市来担此重任。因此,要实施环渤海区域合作共建战略,首先必须推进京津冀地区共举共建,因为京津冀核心圈资源整合功能的增强、京津整体带动作用的发挥是滨海新区龙头作用真正发挥的关键。点的突破不能代替面的协调增长。京津两个城市发展得再快,如果没有相应的周边城市群和腹地的成长,没有完善的产业生态的成长,也只是京津单兵突进,达不到环渤海地区共同起飞的目标。反之,面的滞后也会制约点的前进。
从这一意义上说,无论是京津的协调,还是滨海新区龙头作用的发挥,对环渤海地区各城市、特别是京津两市政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没有政府的积极参与,环渤海地区要想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将是难以想像的。同时,还要看到,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相比,环渤海的崛起和京津冀的整合更需要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否则很难克服体制的制约和利益格局的束缚。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央政府政策优惠的空间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相比已经越来越小。今天大的趋势是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央更多的会是普惠政策,不可能有像当年深圳的、甚至浦东的独特政策。因此,滨海新区龙头作用的发挥,需要在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上都有新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