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深度谋合 京津冀先行一步
今年以来,对于环渤海地区来说,利好消息接踵而至,使得这个区域备受关注,更确切地说,是人们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了环渤海区域的焦点——天津滨海新区。3月份,国务院审定同意天津城市发展规划,要把天津建成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生态城市;6月初,国务院下发《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正式批准天津滨海新区成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8月3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并允许东疆港区借鉴国际惯例在通关、外汇、物流、贸易、税收等多个领域先行先试,成为我国对外高度开放的示范区。
然而,由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组成的环渤海区域,更多地是地理区域概念,构成环渤海经济圈还有待时日。
环渤海谋求更深层次合作
9月13日,在北京召开的2006国际金融论坛第三届年会上,开设了一个特别专题——环渤海区域发展与合作。在这个国际背景的高层次活动中,环渤海区域发展作为中国区域经济的一个板块能够独享一席之地,其受关注程度可见一斑。
天津市市长戴相龙在此次论坛上发表演讲时指出,环渤海区域由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三个部分组成,到目前为止,环渤海更多地是地理区域概念,还不能构成环渤海经济圈,主要由于这三个地区之间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关联度较低,这也是人们将这个地方称为“环渤海地区”或“环渤海区域”,而不是“环渤海经济圈”的原因。他透露,国家发改委正在制定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首先要发展京津冀都市圈,同时加强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经济往来,从而形成以京津冀都市圈为中心、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形成全面参与经济一体化和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开发、开放格局。
近几年,环渤海区域为拓宽合作领域和渠道,先后成立了“环渤海企业合作促进会”、“环渤海港口城市旅游合作组织”、“环渤海医院管理协会”、“环渤海报业媒体合作组织”、“环渤海地区金融担保网络”等区域合作行业组织,并欲在交通、公路、港口、环保、规划等区域谋求更深层次的合作。
而今年以来,由国家发改委地区司负责编制的《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则体现了环渤海区域借助中央部门、找出突破口向更深层次合作的实质动作。8月23日,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召开了《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组第一次会议,提出:海洋局专家准备渤海环境保护总体目标和现状分析;建设部专家准备渤海13个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厂项目清单核实及目标可行性分析;水利部专家准备滩涂开发、流域和水系分季入渤海径流量和污染物量分析;环保总局专家准备陆源工业点源排污量清单;交通部、农业部专家就溢油、面源、渔业生产及保护、生态建设和湿地保护进行问题分析;中石化、中天然气、中海油、神华集团提交有关环境保护措施有效性分析报告。
随后,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在国家发改委网站上向广大网民广泛征求《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意见和建议。网民则对此相当关注,纷纷发表意见。目前,来自环渤海区域的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大连市规划编制组联络员和推荐的省级专家以及11个地市级专家正在紧锣密鼓地编制规划。或许,环渤海区域合作将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层次。
京津冀合作先行
来自官方、民间的力量正在推动着环渤海区域间的合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京津冀的合作已走在前列。
由铁道部、北京市、天津市共同出资建设,全线长115公里,总投资约123.4亿元的京津城际轨道已于今年7月开工,2008年6月将投入运营。届时北京至天津全程直达运行时间只需半小时左右。距离在缩短,合作在加强。
10月11日,北京市与河北省正式签署《北京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备忘录》。按照协议内容,双方将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能源开发、旅游、农业等九个方面展开合作,以期促进两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
在此之前,首钢200万吨钢铁项目落户河北迁安,北京一机床铸造车间迁到河北保定市高碑店,北京内燃机总厂铸造车间迁至河北沧州市泊头,北京白菊公司洗衣机生产基地也迁至河北霸州。在曹妃甸,唐钢和首钢将联合建设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京津冀走向融合步伐加快,河北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发展方向逐渐明朗。
在国家层面上,今年由发改委负责组织编制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已形成了征求意见稿,并在网上广泛征求意见。广大网民也提出了很多具体的建议,如对京津冀都市带空间结构规划的建议,提出淡化行政区划的关系,加强合作,强化经济关系,根据发展需要尽可能超越行政区划限制,对城镇空间布局提出战略性的规划方案。建立起由国务院领导、国家发改委牵头、各行政区行政长官参加的京津冀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区域合作项目实施保障机制和制定相应制度,明确实施主体、实施办法和实施条件,形成对参与区域合作各方的有效激励和约束力。根据京津冀都市圈的情况,利用山西、内蒙古丰富的煤炭资源建造坑口电厂,满足京津冀都市圈电力需求,并在内蒙古包头一带建立重工业基地,为京津冀都市圈提供工业原材料,解决京津冀都市圈能源和原材料、环境等问题。针对不同区域,打造都市名片等。
同时,有专家建议,根据京津冀产业发展的现状、资源禀赋以及产业发展的未来走势,产业协调发展可以考虑采取产业转移式、行业协调式、产品协作式、联合开发式和组建集团式等途径。并具体提出全面制定并落实京津冀地区产业协调发展规划;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构建京津冀产业链;加速构建京津冀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体系;加强京津冀地区人才、信息、技术的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注重发挥政府在区域产业发展中的协调作用。
10月21日,由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主持的“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报告”正式发布。该报告提出了京津冀地区为“首都地区”和新畿辅的概念,并建议首都第二机场选址天津武清太子务地区。
种种迹象表明,在官方、民间力量的积极推动下,京津冀地区的合作正在向深层次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