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还处于‘文革’期间,指挥部所属的各个单位都不叫局委办什么的,全部用大组、小组来区分,一个大组就相当于一个局级单位。”老人介绍,7047工程指挥部成立后,由他出任“设计大组”总负责人,其实就是地铁工程的总设计师。
1943年毕业于天津工商学院土木系的刘增褫说,自己属于典型的“外行领命”,“我虽然是学建筑出身的,但别说地铁工程,连铁路工程都没干过啊。”
但既然立下了军令状,就一定要保质保量地干好。
接受这个艰巨的任务后,市领导带领着刘增褫以及诸多设计、施工人员一起去北京取经。
简单和复杂
从北京回来后,刘增褫的办公室经常彻夜长明。
老人说,那是他人生中最为充实的一段时光,大家整天泡在一起,不谈论报酬,不计较苦累,为了一个目标,不断地努力。
那也是一段异常艰苦的岁月。
初春的天津乍暖还寒,7047指挥部里却总是给人火辣辣的感觉——不用记考勤、不需要任何人督促,饿了掏出从家里带来的干粮啃两口,渴了用搪瓷茶缸子对着水管子接半缸——没有食堂,也没空出去吃饭,甚至觉得烧水乃至上厕所都是“浪费时间”,生活的需求被一再压缩,变得越来越简单,图纸上的方案却愈发复杂——天津地铁的雏形就在这样难以想象的环境中呼之欲出。
“加班都成常态了,天黑之前就回家才不正常。”老人呵呵地笑着,他说尽管他是负责人,完全可以有理由为大家争取加班费、夜班补助等,但当时却“完全没有这根筋”,并且也没有一个同事通过任何方式向他提出过这类的请求,“是我们有钱吗?那简直就是胡话,大伙的收入大都是一个月几十块钱。”
天津地铁工程指挥部当时没有一辆汽车,以致工程开工很长一段时间,刘增褫都是和同事们骑着自行车下工地,一旦领导有急事召见,也一样是骑着自行车一路风尘前去回报。在工程现场,老百姓们根本就分不出哪个是工人,哪个是指挥者,“全都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
这样良好的工作环境在“文革”期间是非常罕见的,但也正因如此,复杂的设计工作连同取经时间计算在内,仅仅两个月就得以完成,并很快就被市领导批准。
三停三建
2004年12月29日在天津地铁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天津市地铁一号线隧道全线贯通。不知是不是巧合,时间倒退20年,1984年12月28日,我国第二条地铁——天津“老地铁”建成通车。
“老市长李瑞环亲自来主持通车仪式,我当时已经调离市政工程局,但还是受邀参加了通车典礼。”刘增褫说,那也是他人生中非常幸福、非常具有成就感的一个时刻,觉得此前的一切苦和累都变得那么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