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修建西北角至西站这一段时,就已经进步很多,有了基本的大型挖掘设备,施工人员能更好地执行设计理念,这段工程穿越了南运河的河底,并且历经近30年的考验都没出现任何大问题。
老人说,由于当初设计原则是以战备为主,运营为辅,在常规运营下有着不可弥补的缺陷,比如打穿了许多防空洞、建设过大的通风口都造成了浪费,又如在两站之间建造了面积很大但仅用于战备时的卫生间,站台的长度却仅有五六十米等,再加上长度过短,一直无法起到分流地面人流的作用,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天津地铁的发展。
2001年10月9日晚7点半,老地铁发出最后一班车时,刘增褫老人的内心也有一种强烈的伤感——有老朋友、老部下邀请他去现场见证这一历史时刻,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按说是该看看,可我怕自己受不了,那就像是我的孩子,被别人抱走了。”
老人甚至没有看电视中的报道,只是在家人谈论的时候,偶然插上一句,“我们圆满完成任务了。”他说,尽管伤感,但也欣慰,一旦想想“不破旧,如何立新”,想想即将动工的地铁一号线,就又感到了难以名状的欣喜。
“就像孩子长大了,总要离开父母的庇护一样。”老人说着,视线深情地穿过窗台上的花草,投向室外。
地铁速度
不久前,88岁高龄的刘增褫老人在市政工程局领导们的陪同下,专程感受了一回地铁一号线。
“真是好啊!”看着造型优美的新地铁站,感受着风驰电掣的行进速度,老人说,“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增强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国力,还有我们的意识,看看地铁的发展,就能看到这几十年来城市交通走过的路。”
事实上,老地铁最初设计就是从双林站到柳滩站,全长26公里,只是当年的国力根本不足以支撑如此庞大的工程建设,而如今地铁一号线南起双林,北至刘园,成为纵贯天津市区南北走向的主干线,全长26.195公里,恰巧与原先26公里的老地铁设计基本吻合。
“只要是身体允许,我很愿意多坐坐地铁,看看咱们天津的大发展。”老人告诉记者,他特意咨询了如今地铁工程的负责人,知道天津还有好几条线路都在紧锣密鼓地施工,更加感到兴奋。
“我在想,将来有一天天津地铁连成网状,城市是不是可以进入一个新的快车道。”直到70岁那年,老人才从天津市园林局局长的岗位上退下来。别看老人如今已是耄耋之年,但依然思维敏捷,在他看来,拥有地铁的城市方可称为真正的国际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