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在21世纪的今天,已成为上海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但你可知道,其实我们国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开始准备建造地铁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首届上海科技奖得主、被人称为“上海地铁之父”的刘建航近日在上海图书馆所作的《科学、人生、追求》报告中披露了这一鲜为人知的往事,并向人们讲述了一段颇为曲折的“上海地铁发展史”。
上世纪50年代 上海就要造地铁
据刘建航回忆,在44年前,也就是1958年,当时的上海领导就提出上海要建地铁。刘建航参加了地铁试验性设计工作。由于那时西方对华实行封锁,所以工程人员几乎没有什么系统的数据能够查阅。1960年左右,原本还准备到苏联去考察,连出国的服装都已置办妥当,但因中苏关系恶化,终未成行。苏联专家撤走前,留下了这样的话:上海的土质不适合造地铁,要在这样的地方造地铁,就好像要从宇宙里找一个支点来翻转地球。
说这番话也是事出有因。上海地区的土质有两类,一类属沙性土,土中粉粒多,另一类属粘性土,在地铁建造过程中,这两类软土层的土质极易造成喷沙、漏水现像,有人这样比喻说,在上海造地铁,就好比是在豆腐中打洞。然而,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并没有因这一盆冷水而气馁,也没有被面对的困难而退却。他们就是要在这样的条件下,打出一个结实的“洞”。
制服软土层的关键是建隧道,而建隧道用什么材料呢?完全用钢铁当然好,可是造价太高,根据国情根本就不可行;用钢筋混凝土衬砌,前人已经尝试过了,没有成功。现在这付担子就落到了刘建航的身上。从1960年至1962年,他承担了饱和含水软弱土层中盾构法隧道拼装式钢筋混凝土衬砌的研究任务。据刘建航回忆,当时在浦东第七装卸区的煤站搭了一个草棚子,作为地铁设计的地面试验场。工程人员收集了国外一些零星资料,既找经验,也分析别人失败的原因,再结合上海软弱地层特点一米一米地试,探求从结构、防水、生产、拼装施工等诸环节上实行综合处理的方法。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第一个盾构模型诞生了,今天的地铁隧道结构与它相差无几。当时的聂荣臻、徐向前、彭德怀等元帅都前来视察,并鼓励一定要把这项工程做好。
时光进入了1965年,这是中国地铁建造史上值得记住的一年。上海地铁建造了一段试验段,那就是从今天的衡山路12号地铁公司推进到衡山公园,总长纔660多米,但该试验段的成功,表明了中国人是能够依靠自己的技术,在自己的土地上建造地铁的。
上世纪90年代 地铁开建曾出现重大险情
然而,突如其来的政治风云令刚起步的地铁建设全面停顿了下来。在当时的造反派们看来,地铁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造地铁也就成了修正主义。这样,一耽搁就近20年。上世纪80年代末,上海再次将地铁建设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这次是真正地要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地下构建起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了。
但是,新问题也随之而来。虽然,地铁建造的基本技术已经掌握,但因为首建的一号线将贯穿市区,原本铺排埋设在下面密如蛛网的煤气、自来水等各种管线是否因此会受影响呢?这就给地铁的建造施工又增加了难度。当时的相关部门认为如果没有足够的把握保护已有的管线,那就不能开挖施工。因为,一旦因施工造成煤气管道爆裂等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工期为此还延迟了两个多月。
那么如何在保护市政环境的情况下,在软弱的土层上修建地铁呢?刘建航经过认真研究,提出了一套方案,他认为只要根据具体施工参数和量化指标,时时监测,进行分段、分步开挖支撑,是可以控制地面变形,解决面临的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