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欧洲的城市地铁,许多人立即会想到伦敦那四通八达、纵横交错、几乎将城市地下掏空的发达网线,巴黎地铁站上那洋溢着法兰西式浪漫的艺术装饰。虽然德国的城市地铁不如英国、法国那么惹眼,却以其自动化程度高、设计人性化、服务周到和设施齐全等优点,给乘坐过德国地铁的人留下深刻印象。
德国地铁已有100年的历史。最初德国地铁是以城市高架铁路的形式出现,随着这种快速有轨交通工具的推广,居民们对它造成的城市噪音污染越来越不满,于是开始转入地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地铁。不过即使是现在,德国的地铁也并不完全在地下运行。例如首都柏林就有1/4的轨道是铺设在地面的高架桥上。地铁在城区交通繁忙地段进入地下行驶,在交通不拥挤处则钻出地面运行,这种因地制宜的灵活性,使德国城市铁路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德国,地铁和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的分工是:利用公共汽车车身短小的优势,让它走街穿巷,尽量方便居民外出;在人流稠密地区,则用地铁、有轨电车等,大量输送旅客。郊区来的乘客,从闹市区乘上地铁可以一口气坐回家。此外,地铁并不局限于城市内部,例如波恩市的16路地铁的终点站就设在几十公里外的科隆市。
记者初来德国时经常乘地铁外出,感受最深的还是德国地铁服务设施的人性化。每个乘客在地铁站候车都会做到心中有数,因为站在站台上一抬眼就会看到一个小电子屏幕上显示你等的车还有几分钟就到。德国公交最大的特色是准时,在市区中心地铁列车的运行非常密集,各条线路平均四五分钟一趟车,同时列车的到站时间是固定的,乘客可以在每个地铁站查到。这样就免去了乘客换乘时等车的烦恼,为乘客的出行计划提供了保证。
为了照顾残疾人上下车,新投入运营的列车换成低重心车厢式列车,这种列车车厢入口高度几乎与站台平行,大大方便了乘客上下车。而且每个地铁站都设有滚动电梯及升降梯,这对行走不便的人、带小孩出行或携带重物者,真算是体贴入微了。
德国的多数地铁站都设有问讯处,这儿的工作人员有的会讲好几国外语,他们很有礼貌地回答顾客提出的各种问题。问讯处还免费向顾客提供交通图、列车时刻表。在站台上遇到什么不明白的事情,而问讯处又离你较远,那也没问题,四下看一下,你肯定会发现固定在墙上或柱子上带有红色按钮的呼叫装置。这是一个旅客咨询对讲机,乘客可以通过它随时与地铁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咨询及请求提供紧急救助等。另外,较大一些的地铁站甚至还设有行李存放处和洗澡间,而且这些无需服务员,顾客只需将硬币投进后,门就自动打开。这些设施都用图案作出标志,形象生动,一目了然。不会德语的旅客也不会搞错。如刀叉表示餐馆,钥匙表示存放处,一只冒热气的杯子表示咖啡店,等等。
在德国,地铁与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共同编织了四通八达的公交网。为了方便旅客出行,德国的地铁站通常设在当地市内高速铁路和公交车的停靠点,有的地方干脆合二为一,共用一个候车室。地铁站甚至为坚定的环保人士提供出租自行车的业务。
德国地铁以乘客为本的运营理念得以实施,与其强大的高科技自动化技术支持是分不开的。德国的城市地铁都由设在各个城市的总监控中心进行技术监控。所有车辆的行驶情况都通过监控中心巨大的环形墙壁上的各种按钮颜色变化反映出来,监控人员通过计算机指挥列车驾驶人员。使得整个城市的地铁运行在线路密集交错,列车间隔时间短的情况下,依然井井有条。最近,在柏林新建并投入使用了世界首座智能候车亭。亭内的显示屏提供气温、时间、公交等各种信息,还配有信息查询台和电话,随时可查找和预订饭店等。信息查询台采用触摸式操作系统,提供英、法、德、西四种语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