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城市公共交通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树立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大力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其中,作为城市公共交通重要组成部分的轨道交通,更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现状如何?有什么样的特点?发展过程中存在什么样的政策缺陷以及应采取怎样的政策导向?最近,在上海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国际峰会”上,有关专家就这些热点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轨道交通前景广阔
据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董焰介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历史并不短。但真正把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做为解决我国大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办法和途径,还是近几年的事情。随着城镇化政策推行带来的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也由于中国轿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小轿车进入家庭的速度不断加快,城市交通严重紧张状况由几个大都市蔓延到一般规模城市,城市交通堵塞由局部地区和局部时间段向大部分地区和较长时间段上发展,给人们正常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通过反思和学习,政府和人们普遍认识到,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最好办法和出路,这已经成为政府和人们普遍的认识。因此,新的一轮城市轨道建设热潮正在展开和实施,许多城市纷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准备工作,认真制定轨道交通发展总体规划,对重点建设项目进行深入的可行性研究,有些项目开始建设,有些项目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规划、准备建设和已经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已有20多个,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网总里程达到3500多公里,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轨道交通长度约1000多公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前景是宏大的,建设市场是广阔的。
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特点,是以政府主导型为主,即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基本是由政府出面负责规划的,在建设中也是由政府组织资金的筹措、工程的实施和建成后的运营工作。
目前,我国的轨道交通线路基本上是单线路方式,还没有形成网络,尚未和现有的城市公交系统、大交通系统形成相互衔接、无缝连接的综合运输体系;轨道交通技术引进多,国产化率较低,轨道交通车辆和信号国产化方面没有突破性进展,关键技术和设备还需要从国外进口;同时,建设资金来源政府财政上的多,而真正从市场上融资的少。
政策问题尚待解决
二十多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围绕城市交通发展相继颁布了相应的发展政策、建设规划政策、产业性及标准化政策等,这些政策对指导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范建设程序,立项条件,建设的技术标准,推行国产化政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指导了这一时期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工作。但在总结取得的成功经验,存在的问题和教训时,我们发现,由于受不同经济发展时期的限制,我们的政策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