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益均和妻子在嘉德印染厂的住房是一间十平方米的单间,虽然没有厨房,厕所也是公用的,但是两口子可以住在一起,偶尔不想吃食堂,还可自己炒个川菜,他们对这样的条件已经十分满足。
“我过去在四川当地的国有棉纱厂做机修工,200块钱一个月。到绍兴来的第一月,工厂就给我开800块的工资,差距还是挺大的。”陈益均说,父亲得了胃癌,化疗钱花得像流水一样,都是靠在这里打工挣的。
父亲生病,陈益均花光了几乎所有的积蓄。父亲去世以后,他和妻子从头开始,两个人埋头苦干,存下了十万元钱。
金华镇是川中的一个很热闹的小城镇。去年夏天,陈益均把这几年打工的积蓄都寄回家,让女儿在金华镇买了套138平方米的商品房,售价相当于当地一个普通居民十多年的总收入。这是他外出打工最大的成就。有一间大房子,将母亲接到镇上住,一家人再也不分开,是陈益均这辈子的奋斗目标之一。
“有四个卧室,全家都能住下。这个卧室带个书房,这里可以摆一个写字台,写写画画,摆一台电脑啊什么的。”回家的第二天,陈益均就领着我们去参观他的新房子,在此之前,他也只在照片看过。在这套还没有装修的毛坯房里,陈益均已经有了很多规划。
陈益均说,如果生活可以重来一次,虽然很苦,他还是会出去打工,“为了下一代过得好”。
为了下一代,杜兴和魏海雁也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过完年,杜兴继续到杭州打工,魏海雁辞职留在家里专门照看儿子。“钱可以以后再挣,不能让儿子做报纸上说的留守儿童。”
今年刚满30岁的杜兴,属于“80后”,他们的想法和上一代民工已经不一样。“既然已经出来打工,就不会再回去了。将来挣到钱,家也安到城里,儿子在城里上学,父母在城里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