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是因为来年还要远行;远行,是因为将来有一天,一家人可以再也不用分开。
这是再寻常不过的一个农历新年,跟随再普通不过的两名外来务工人员,走上一年又一年被无数人走过的寻常回家路,我们的两路记者,访问的也是两个再寻常不过的中国农村家庭。
与他们一路同行,我们想知道,一天又一天,这条路的那一端,有多少双眼睛在期盼等待。
与他们一路同行,这条拥挤着数亿民工的回乡之路又恰恰是中国经济起飞的路基。我们想知道,一年又一年,每一个人的发展冲动和每一个家庭的集体付出,是如何成就小家和大家的未来。
轮子越来越少,路越来越窄,不过家越来越近
从浙江绍兴县的印染工厂到四川射洪县金华镇浩志村,2000多公里路,坐最慢最便宜的绿皮火车,花上三天两夜的时间也能到家。
但是自从28岁那年离开家乡以后,浩志村层层而上的梯田最高处那座一层四间的灰色砖房,43岁的陈益均一共只回去过十七次。“在绍兴打工十五年,每年过年回家一次。另外再加上父亲生病和去世额外的两次。”
这十多年的时间里,陈益均在陌生的城市由一名普通的印染工升职为印染车间的班长,收入也从原来的每月几百元钱涨到了四万元年薪。如今他在车间里,已经有了一间小办公室。因为工作出色,今年获得浙江省总工会提供的乘坐免费包机回家的机会。
一张机票要花去半个多月的工资,陈益均从来没舍得坐过飞机,机场这也是第一回走进去,上了飞机后,他赶紧拿出手机拍照片,“回去老婆孩子肯定要问飞机长啥样”。
2月4日晚上7点起飞的这趟川航航班搭载了311人,都是和陈益均一样在浙务工的优秀川籍农民工。川航为他们在飞机上举办了一个小小的活动——“说出你的新年愿望”。有些内向的陈益均虽然没有走到话筒前大声说出自己的愿望,不过他很认真地告诉我们:“希望有一天能赚大钱,自己买得起飞机票,不像这次,自己坐飞机,老婆还是挤火车,一家人回家分两路走。”
安徽池州市大渡口镇余棚村人杜兴和妻子魏海雁没有像陈益均那么幸运,他们要坐8个小时的火车,然后换乘两个小时中巴客车,最后还要搭30里地的农用三轮车才能到家。轮子是越来越少,路也越来越窄,不过到底离家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