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学的角度上,儿童教育不仅仅局限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如果父母放弃对子女的教诲,这将导致儿童教育严重“断链”,造成儿童心理多方缺陷,以至造成“情感空巢”。
“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在教育上是相当失败的,他们采取的更多的是放任不管或粗暴形式。”赵海瑞说。
文章中前面提到的那个叫东东的孩子,每次他在外面犯事后,其在外面打工闻讯回来的母亲一回家就拎起棍棒狠狠地打,但是每次暴打之后,孩子依旧我行我素。他的母亲从心底发出悲哀的叹息:为什么我的手都打酸了,可是他却没有一点点改变呢?
同样是周壤乡那个作案8起的男童,每次从派出所回家,他的父亲也是关上门来给他一顿饱揍,但是儿子通常会在第二天就离家出走,依然重操行窃的勾当。
心理学家认为,留守儿童正处于认识人生关键阶段,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他们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偏离。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据统计,我国历年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为这类孩子。对父母有了敌视和仇恨
今年5月30日,28岁因涉嫌放火罪被泰顺县检察院依法逮捕的朱某,他的童年时代也是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诲。据朱某在公安机关供述,他3岁时父母离异,此后他一直跟父亲生活,其父虽未续娶,但为生计一直奔波在外,年幼的朱某就这样一直跟奶奶生活长大。
生活在缺乏亲情和关爱的家庭,朱某在孤独和无助中成长,曾有一次,他爸外出补鞋,他没钱吃饭就去了母亲家,本想要20元钱吃饭,但是母亲不但不给,而且还骂他抓破他的脸,那年朱某14岁,他整整几天没有吃饭,只想一死了之,从那以后朱某对父母就有一种敌视和仇恨。
朱某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缺乏亲情关爱的他常常借酒买醉。后来,朱某认识了女友小陈,两人瞒着家人谈起了恋爱,朱某想从父亲那里拿点钱,作盘缠带女友外出打工赚钱,结果其父认为他游手好闲,没有答应。朱某认为自己最后一点希望被破灭后,他对家庭彻底地绝望。最后,寄居在叔父家里的他用蜡烛将房里的茅草和棉被点燃,将叔父的6间房子和邻居的3间房子毁于一旦。
“剖析朱某的犯罪原因,亲情缺失,缺乏关爱,人格发展的畸型化,是他犯罪的主要原因。”经办此案的泰顺县检察院侦查监督科科长梅明辉说。
从朱某的身上,我们不难想像,如果留守儿童走上歧路没有得到家庭的关爱和及时的纠正,那么日后更多的“朱某”出现在我们身边,将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留守儿童期待爱的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