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紫竹心理咨询工作室心理咨询师王靖在对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情感缺乏是留守儿童成长中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多数农民工每年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并缺少联系,使孩子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
临时监护人大多为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由于体力、素质等原因,仅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隔代的老人多对孩子溺爱放纵,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任性、蛮横霸道、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据一些老师反映,班上的后进生多数是留守儿童。
据农业部粗略统计,2004年,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已超过1亿人。在四川、安徽、湖北等农民工集散地,打工收入已经占据了农民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民工经济”业已形成。然而,伴随着大批青壮劳力背井离乡,中国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因双亲或单亲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子女留守在家,其中有大量的儿童被寄托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远亲近邻家,有的甚至独守门户,成为留守儿童。广大农民工兄弟在揣着梦想远离故乡故土,进入另一个“外面的世界”的同时,也把牵挂和担忧留在了乡村,家中未成年留守子女的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与日凸显。不仅仅是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亦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问题,留守儿童的现状该如何解决?采访中,专家抛出了各自的观点。
温州市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宋乐稣认为,目前户籍制要求外出打工人员的子女教育要以流出地为主、公立学校为主,客观上造成今日留守儿童的问题。如今要求国家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以至取消与户籍相关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政府应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教育等制度的壁垒,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学校应该成为留守儿童温馨的家。一向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市人大代表周德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学校应该担负起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努力使学校成为孩子们喜欢和向往的地方。条件好的地区可以提供“寄宿制”,营造和谐大家庭的氛围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委派心理辅导教师随时掌握他们的身心变化。学校要尽可能及时地向有关部门通报未能尽责的监护人的信息,使“留守儿童”的基本生存条件得到法律的保护。
“留守儿童犯罪率凸现了农村家庭外出打工和子女教育的一大矛盾,解决矛盾的根本政府一是要及时保障外出务工人员工作、收入状况,并改革城市的教育体制,要让住在城市里的打工者的子女能够轻松地接受教育;二是要大力发展乡村经济,留住出外务工人员,让他们在家依然有挣钱的门路,可以不为生计困扰。从这个意义上,留守儿童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更是经济体制问题。”周德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