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城市化,不要城市病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这样说过。然而,在当下中国的一些城市,品咂这句话却让人别有一番滋味。人口膨胀、住房紧张、就业困难、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公共安全事件频发,人们在享受城市生活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愈演愈烈的“城市病”。“城市病”集中爆发,城市究竟该何去何从?我们该怎样治理“城市病”?未来的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毋庸讳言,根据世界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城市化的确可能带来“城市病”:当城镇化率在30%—50%时,“城市病”处于显性阶段;城镇化率为50%—70%时,“城市病”可能集中爆发。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阶段,又在短短30多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城市化进程,因此,我国的“城市病”显得更为突出。不过,是不是城市化就一定意味着“城市病”?是不是城市规模越大,“城市病”就会越严重呢?
未必。事实证明,世界上如伦敦、东京、纽约等知名大都市,的确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遭遇过严重的“城市病”。但随着城市发展理念及管理手段的不断推进改善,这些超级大都市已经逐渐摆脱“城市病”,实现了由乱到治的完美转身。究其原因,正是因为这些城市在城市发展规划、公共管理中,开始更加注重通过规划与立法纾解城市中心功能,避免城市集中过多功能,避免“摊大饼”无度扩大;更加注重公共交通体系建设;更加注重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构建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也更加注重人与城市产业的融合。甚至,过去我国城市居民“工作在前院,睡觉在后院,上学看病一个院”的生活模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重新拾起,成为避免“城市病”的重要方式。
如东京就是通过实施“副中心”战略,使副中心和中心城区一起承担起东京的城市功能,纾解了中心城市压力,并逐步形成了“中心区—副中心—周边新城—邻县中心”的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伦敦同样注重中心功能的纾解,从1960年代中期开始,他们就以大伦敦地区为核心,形成了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城市群……【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