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但如果不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循序渐进,城市化就难以健康发展,不仅损害农民利益,也会带来严重的“城市病”。
当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大跃进”现象,其表现特征之一就是土地的城市化快于人口的城市化。一般而言,人的城市化带动了土地的城市化。然而在中国确是先有了土地的城市化,然后才是人的城市化。为什么中国城市化模式如此独特?这是由中国独特的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决定的。我国的土地制度将多数劳动力储备留在农村,当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时,户籍制度却让农村人口享受不到一些城市福利和公共服务,使他们无法真正融入城市。城市化意味着人口的聚集和土地的集约利用,但由于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的阻碍,中国绝大多数的城市规模是低于其最优水平的。当城市面积在增加,但其人口却没有跟进的时候,这样的城市化注定是没有效率的。
我国城市化“大跃进”现象表现特征之二就是经营城市的冲动超越发展规律。当“大规划”之风由直辖市和各省省会蔓延到中小城市,“造城”潮反映出来的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和城市规划的盲目追风;当城市化进程与房地产捆绑到一起后,与地方财政收入和政绩挂钩的城市发展就充满了商业的喧嚣和自我膨胀;当城镇建设用地大规模扩张,各类建设滥占耕地、囤地现象愈演愈烈时,我们损失了万顷良田,在城乡之间与城市内部形成了城市化初次、二次分配的显著差距;当城市还没有为迎接蜂拥而入的流动人口做好充分准备时,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短缺等诸多“城市病”迎面袭来。在大规模城市化过程中,许多城市的发展超出了正常轨道,城市建设布局出现无序乃至失控,使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愈来愈严重,已经对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危害。
应当慎重考虑如何给“城市化热”降温、给“城市扩大化”减速的问题了。因为目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民生问题,多源于“城市化”的过快、过猛、过急甚至出现失控的倾向。如果不对“城市化”的过度膨胀施以有效的调控,势必会影响甚至动摇整体经济的正常发展,甚至会分化和破坏社会稳定的基石。
城市化不是规划出来的。城市的核心是“市”,城市化的核心是“市场化”。目前的城市化依然强调政府主导,而没有真正依靠市场来“培育”。中国的城市化既要政府推动又要市场推动,降低城市发展的非市场成本。
未来10至25年我国将有5至6亿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这将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与地理变迁之一。如何走好城市化之路?就在于尊重城市化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完善城市化,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这正是中国城市化前进的方向。
相关专题:城市化不能“大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