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继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国际气候谈判气氛持续低迷。坎昆会议虽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未能实现突破,却也取得了难能可贵的进展。更重要的是,坎昆会议将信心重新带回了气候谈判桌上。中国代表团在坎昆大会期间体现出的积极姿态是令人鼓舞的,而与此同时更令人兴奋的是中国国内正在发生的实际行动。

坎昆会议取得两项成果 棘手问题留待南非会议解决

会议取得了两项成果,一是坚持了《公约》、《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坚持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二是就适应、技术转让、资金和能力建设等发展中国家关心问题的谈判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向国际社会发出了比较积极的信号。然而,坎昆会议未能完成巴厘路线图的谈判。这意味着2011年的谈判任务将十分艰巨。[详细]

了解气候谈判

实质:政府间的利益博弈。总体上看,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围绕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谈判仍然存在巨大的分歧,核心问题是要不要坚持《公约》、《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要不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公平原则,发达国家要不要继续率先减排。双方的矛盾焦点是减排责任分担、资金提供和技术转让等问题。

形势:在目前的国际气候谈判中,欧盟、美国和中国是三股重要力量。三者的参与态度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构建国际气候制度进程。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欧盟一直发挥着领导者的作用,积极致力于促进全球性的气候保护行动和制度构建。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最主要的排放国,在气候变化谈判中却一直扮演着“阻碍者”的角色。中国作为重要的发展中排放大国,气候谈判进程中的地位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均呈快速大幅凸显态势。

联合国气候谈判大事件

坎昆会议的意义

挽救了20多年来的联合国气候谈判

去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谈判会议在指责、争吵和不欢而散中,已经出现了崩溃的可能。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则表示“(坎昆会议)在世界最需要的时候取得了重要成功”,“各国为了共同的利益走到了一起。”

《坎昆协议》不具备约束性

《坎昆协议》希望通过显示穷国和富国间已经重建信任来取悦全世界,但搁置《京都议定书》会降低应对气候变化的雄心。联合国也在新闻公告中称,“会议通过的成果文件就一些列减缓措施达成共识。然而这一文件在某种意义上说只具有意向性作用,并不具备约束性。”

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在行动

解振华全面阐述中国政策

解振华全面阐述中国政策

出席联合国坎昆气候会议的中国代表团举行第二阶段首次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副主任、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就应对气候变化和其他相关问题全面阐述了中国政策。

《京都议定书》必须坚持,因为国际社会经过这么长时间达成的唯一的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我们不能自己否定自己。所以第二承诺期应该继续。 [详细]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翠华介绍了中国政府九个方面的行动。一是制定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的宏观政策。二是组织制定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三是全面深入开展低碳试点。四是积极探索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五是制定低碳认证制度,开展低碳认证试点。六是… [详细]

《坎昆协议》主要内容

1.第二承诺期:同意《京都议定书》工作小组应“尽早”完成第二承诺期的谈判工作,以“确保在第一承诺期和第二承诺期之间不出现空当”。

2.减排:巩固了各国在哥本哈根承诺的减排目标。

3.透明度:规定发达国家改善其排放量和减排行动的报告(包括每年提交排放清单,报告援助发展中国家减排的资金情况等),同时也规定发展中国家每两年进行一次排放和减排报告。

4.资金:发达国家在2010年至2012年间启动300亿美元的快速启动资金,优先用于生态最脆弱的发展中国家。在长期资金问题上,决定“按比例增加、新的额外的、可预期的,以及足够的资金应该提供给发展中国家”,并承认发达国家应在2020年联合募集1000亿美元用于发展中国家。

专题质量调查

回顾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

.

结语:气候谈判是一个长期过程,坎昆会议并非句号,我们不可能仅仅通过坎昆会议就让各国签署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但这并不等于不能形成一个具体方案。我们期待着明年的德班会议上能对更多的关键性问题形成具体方案。

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是挑战,更是机遇。“绿色、低碳”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在全社会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不仅靠政府引导,更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实际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