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活成本高,"新上海人"喊累
刚刚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就职于上海一家媒体的小盛,好不容易在这座城市的西南角租到了一间她认为"还不算太贵"的房子。
这套三室一厅的商品房被分成大小不同的五间,小盛租的是其中面积最小的一间,五平方米左右。没有空调、宽带,也没有细致装修,只配了一台电视机、一个衣柜、一张床,每月的租金为550元,"其他四个人的租金更贵些"。
如今,像小盛这样的"群租族"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上海各区域--城乡接合部有,市中心也有,老式住宅中有,新建小区里也有;少则三四人,多则十几人,合租一套房。据当地媒体报道,一套位于城市中心的60平方米左右的老式房屋内,竟然同时住进了20多名"群租族"。
由于近年来房价大幅上涨,租赁价格也水涨船高,来沪谋职、白手起家的"新上海人"顿感压力倍增,"群租"成为一个自然而无奈的选择。
根据《职业》杂志和"中青在线"2005年进行的一项联合调查,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成都、大连、苏州、青岛、武汉等城市中,上海以91.86%的被选比例,高票当选"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
"不单单是房价,上海的其它生活成本也比较高。"小盛以交通成本为例,将南京和上海作了一番比较:
在南京,使用交通卡可以享受车票八折优惠,一般公交车只需0.8元,空调车为1.6元;在上海,公交车没有票价折扣优惠,轨道交通的最低票价就是3元,远途或转乘则需要五六元,自己每天上下班的交通费为10元,这还不包括偶尔乘坐出租车的费用。
不久前,瑞士银行依据122种商品及服务的价格,对全球各主要城市的生活费用进行了计算,并且根据计算结果公布了一份研究报告。在这份研究报告中,上海排名第60位,北京则列第62位。
在上海、杭州、宁波、温州、南京这五个长三角地区的主要城市之间,浙江省统计局城调队曾就38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进行过比较。在与日常消费密切相关的吃、住、行、居、学、医、玩等七方面,上海有15项指标居于五城市之首。
"我在上海工作了四年多,自从买了房,差不多就成了'月光族'。"毕业于厦门大学的魏先生算了一笔账:每月房屋还贷2700多元,交通和通讯费500多元,水费、电费、煤气费以及朋友聚餐需要六七百元,另外还要寄给父母亲500元,每个月5000多元的薪水往往所剩无几。
上海团市委针对35岁以下、职业为白领的"新上海人"在沪生活状况的一项调查显示,当面对"你目前最缺乏的是什么"这道问题时,有超过44%的被访者选择了"金钱"。选择"时间"以及"运气和机遇"的被访者,分别只有21%、16%。
尽管生活成本不菲,但城市的经济活力与开放度仍然让年轻人十分向往。同样是在《职业》杂志和"中青在线"的联合调查中,上海超过北京、杭州、广州、深圳等,列"我最心仪的就业城市"首位。(俞丽虹 实习生 钱晨祎)
沈阳低成本享受前沿时尚
10年前从北京一所大学毕业的张东,经过国内五六个大都市的一圈漂泊后,最近终于将家安在了沈阳,成为一家知名的软件企业的白领。他感慨地告诉记者:"相对国内其他大城市,沈阳的生活成本和物价水平较低,是一个适合创业和生活的地方"。
城区人口超过400万的沈阳,绝对称得上是一个大都市,令沈阳人骄傲的是,在这个日益走向繁荣和国际化的东北经济与文化中心,完全能以较为廉价的成本,消费和享受现代生活最前沿的时尚。
当许多大城市的白领渴望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新房却又常常被房价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在沈阳,只要你迈入有稳定收入的白领行列,完全可以买得起新居。去年国庆节,张东仅用几天时间便搞定了一套具有江南园林风格的新居,这里距市区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太原街商圈仅有两站路远,房价每平方米3400元。"地段这么好而房价又如此便宜,在北京、上海甚至大连都是完全难以想像的。"去年沈阳市商品房均价每平方米刚刚突破3000元,城区黄金地段高档房的房价,也不过五六千元。而同处于辽宁的大连市,好地段的一些房子价格则早已突破万元。沈阳住宅每年销量均近1000万平方米,大批市民圆了新居梦。
沈阳是辐射东北的商业中心,涌现出一批辐射周边城市的大型商场和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超百亿元的五爱服装市场,就坐落在繁华的市区中心,在面向商家的同时,也以批发价向普通消费者零售。如果你懂行,完全可以在这里淘到质量、款式与高档商场差不多的好服装,价格却便宜一半以上。
面对近两年人们消费水平提高、高档商场陆续开业后带来的严峻挑战,如今这里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政府设想将其打造成购物环境现代化的时尚购物中心。实际上,作为东北第一大商业性都市,沈阳早已形成太原街、中街、北行等几大著名商圈,不仅拥有香港新世界、中兴商业集团等国内外知名大商家,也涌现出沈阳春天等一批民营企业。浓厚的商业氛围推动了竞争,让消费者受益。
根据沈阳市统计部门发布的最新数据,沈阳居民收入水平并不高,最新的社会平均工资标准是每月1366元,这决定了衣食住行等生活成本的低廉,一般月收入在四五千元的家庭,会过上较为舒适的生活。
令很多人不得其解的是:沈阳海鲜大多来自大连,价格却比大连还便宜。沈阳邻近日韩等亚洲发达国家,人流物流信息流畅达,大众化与高档化消费并行不悖,餐饮娱乐业繁荣程度让许多外来者吃惊。KTV、酒吧、咖啡厅、茶楼、海鲜饭店密布在每一条商业街区。沈阳的KTV既有装修豪华的大型高档场所,也有面向工薪阶层的中低档场所,几十块钱就可以玩上几个小时。在沈阳还流行一种慢摇吧,不设最低消费,慢节奏的音乐将成年人拉进少年时期的回忆,聊天、想心事,或者欣赏歌舞表演,三五个朋友一两百元也能搞定。
这几年,在振兴东北政策的促进下,沈阳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低廉的商务成本、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了国内外客商纷纷前来投资,直接利用外资量已超过大连,一些外企员工也开始落户沈阳。(石庆伟)
北京三位年轻白领的私家账本
"北京虽好,但活着不容易!"
得知记者想采访在北京的生活压力,阿鹏不禁一声叹息。
三年前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系后,阿鹏进入一家财经媒体工作,每个月的收入大约在5000元左右,目前在西五环租了一套40多平方米的房子。"每月再怎么省,我至少也要花销3000多元。"阿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伙食费600元左右,家里的固定电话加上网费100元多一点,手机费差不多200元,还有每个月600元的交通费,衣服、零用和必要的交际费用又要1000多元。
"可是最让我感觉压力大的还是每月1200多块钱的房租费。每个月底交完房租后,兜里最多剩下不到1000块钱。所以,每度电四角八分,每吨水三块七角,这些小账我都得算啊。"对于已经26岁的阿鹏来说,考虑得最现实的问题是多挣点钱攒够首付,至于何时能有一套自己的房子,阿鹏不敢想太远,而结婚更不在计划之列。
与阿鹏相比,小丽目前面临的压力更大。已经工作五年的她,最近刚买了期房,成为不折不扣的房奴。小丽夫妻收入加起来每月有七八千块钱,需要负担的费用为:房租1500元、房贷2200元、两人吃饭1500元、车费800多元,再加上通讯费以及其他一些生活开销1000多元。"我和老公基本上都是'月光族',稍不小心还可能成'负翁'。"小丽苦笑着说。
为了尽量节省,小丽基本上不敢多打车,平常出门或上下班都是先坐公共汽车,然后再倒乘地铁,实在需要打车也是尽可能先走一段路。
不过,小丽也坦承,如果精打细算还是可以再省一些,比如买菜多去农贸市场讲讲价,多在家里做饭吃等等。"可是现在毕竟是讲究生活质量的时代啊,对于我们这个年代的年轻人来说,不能再继续过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啊,况且吃饭也并不是花费的大头,关键还是出行和住房成本太高了。"小丽说。
在记者采访的三位对象中,去年才结婚的小赵压力最大,虽然在北京买下了一套房子,但也为此担负了70多万元的贷款,因为家里已经帮助支付了首付,剩下的贷款再也不好意思向家里伸手了。"我每月的收入五六千元,可是光住房贷款就有4000多元,老婆的收入和我差不多,房贷几乎占我们小两口总收入的40%,这个比例非常吓人。"小赵摇头说,"我都已经30多岁了,马上就面临生孩子的问题,而且双方父母也都年纪大了,将来的教育、医疗还有房贷,'三座大山'不好跨越啊。"
此前,世界最大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机构--美国美世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曾公布了一项全球城市生活消费成本最新调查,在144个城市中,北京名列第14位,上海列第20位。这一排名不仅远远超过了华盛顿,也把英美除伦敦、纽约之外的许多发达国家的城市都甩到了身后。虽然这项调查的权威和可信程度无法考证,但从阿鹏等几位年轻"小白领"的账目表来看,"活在北京",确实不易。(罗博 曹滢)
天津普通人家生活成本有多高
在2005年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639元的天津,王莉家是典型的工薪家庭。"比起富裕的我们就是穷人,可和真正贫困的人家比起来,我们已经很好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生活让王莉很知足。
谈到家里的日常生活,王莉笑着说,自己和丈夫都属于传统过日子型,基本跟时尚绝缘。"我们的收入都不高,现在先生月收入3000多元,我一个月2000元,全年总收入六万元左右,总支出差不多有五万元。"
"家里现在每个月最大的支出单项就是还房屋贷款。"王莉介绍,2000年,他们在当时天津最大的居住区买了一套94平方米的房子,房屋总价近30万元,他们办了20万元20年按揭贷款,每月1400元已还了六年。她说:"当初买房时收入比现在低不少,下了很大决心,最初一两年还款压力也比较大。现在回头看,当时的决定真是太正确了,现在我们小区二手房价格是我当初买房价格的两倍还多。"
除了房子,王莉家今年又添了一个大件。春节前,经过近两个月的反复咨询、比较、试车,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私家车--一辆八万多元的捷达。"买车主要是为了先生上下班和接送女儿上下学方便。"王莉说,自己家住天津市西南部,而丈夫工作的医院在天津市东部,每天横穿市区上下班很耗时,也受罪。买了车就好多了,还能顺便送女儿上学,省得天天搭同学家的车觉得不好意思。不过增加的这辆车不但投入家里几年的积蓄,还使王莉一家都成了石油价格的关注者。"养这辆车每月支出大约800元,其中光油钱就得500元,这大大超出了当初的预算。"王莉说,好在自己上班很近,连公交车费都省了。
"借钱吃海货,不算不会过。"这句天津卫俗话讲的是天津人对"美食"追求的大度心态。尽管一家三口都是天津人,但王莉表示"吃"占全家开支的比例不大。她说:"丈夫单位提供早、中餐,自己单位的中餐只要一元钱,孩子中午在学校吃也就一两块钱。家里每天只需准备母女两人的早餐和全家的晚餐,这两项加起来一个月400块钱足够。此外,每周末全家都会在外面吃一、两顿饭,每次也就百八十块左右。加上水果、零食,一个月用于吃的开支应该不超过1000块钱。"
和"吃"相比,王莉一家的衣着支出消费更低。她说,全家人都只是在换季时添置衣物,一年算下来有3000多块钱也就够了。
对大多数城市家庭来说,孩子教育占家庭支出比例很高。但这一点在王莉家并不明显。
王莉自豪地说,女儿读书九年,除了书费、学杂费,几乎没让她交过其他额外的费用。"我女儿学习一向很好,从来不用人操心。她上的是按户口划片的小学,质量不错,还省了择校费。今年女儿初中毕业,先是保送进了学校高中部实验班,此后按学校规定又参加了全市统一升学考试,成绩超过了天津市最好中学的录取分数线。按学校有关奖励规定,高中期间每学年1000元的学费也全免了。现在刚开学,各种杂费、试卷费等加在一起,一个月交了200多元。"王莉说,按照女儿学校的规定,就算保送的学生,如果在统一考试中没有达到本校录取分数线,一年还得另交学费8000多元。
女儿中考的好成绩让全家都很高兴,因此他们家8月也额外多了一项开支。王莉说,今年8月他们邀请了四位亲属一起到天津蓟县山区放松了两天,花了1000块钱。"花钱不多,但全家人玩得都很开心。"
除了大的方面,王莉家每月还有几项固定的小支出。她说,丈夫和女儿都是书呆子,所以每个月家里花在买书订报上的钱平均有100元左右。王莉的父母、公婆都已70多岁,虽然都有养老金,但数额并不高,身体也都不太好。因此,每月他们给双方父母现金、买东西加起来得400元。除此而外,煤、水、电、气、物业费加在一起一个月大约也得200多块钱。
谈及今后的生活,王莉很乐观:"按她们学校以往的成绩,女儿肯定能考上重点大学。所以三年后家里最大的开支将是女儿上大学的费用。我已经开始准备了,应该没问题。"(邹兰)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