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1-4月6日 都市世界 “一周热点”第七十一期  
   首页>> 关注往期

    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的遗憾

    经过长时间的辩论,各方期待已久的中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于3月中旬公布。《规划》的不少内容值得称赞。它正确着眼于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提出要抑制投资浪费、满足农民工的社会需求、解决环境问题,并发展新的融资渠道。《规划》的最终目标是,到2020年,中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目前的54%上升到60%左右。

      不过,《规划》的缺陷源自一个貌似合理的规定:“严格控制”特大城市规模,引导劳动力向中小型城市迁移。这一限制不仅违反了去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核心精神——让市场(而非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还会加大中国实现其亟需的生产率增长的难度。

      问题源于起草者不得不在城市、省级官员和中央机构的不同利益之间寻求折中。规模较大的城市与较小的城市在增长和融资需求上有不同的利益关切,而省级和中央的政策制定者对于促进地区平衡发展看法各异。

      新规划参考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见解最深刻的可能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的《中国:推进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联合报告,这也是刚刚结束的一场会议的主题。和官方批准的新规划不同,这份报告采用的方法要“有机”得多——它认为城市规模不应被控制,而是应该允许它对市场力量作出反应……【详细

查看更多
一周热点新闻

警惕生态城市建设的“四大误区”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未来几年,我国处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具备大规模建设生态城市的“后发优势”。【详细

城镇化硬币背面:“空心村”不断蔓延

  近年来,城镇化的进程不同程度加剧了农村的“空心化”:随着大量村民外出务工或搬迁,部分偏僻地区陆续出现“空心村”现象。另外,一些地方在缺乏产业支撑的情况下,盲目开建新型农村社区,导致农民上了楼却留不下来,或者干脆拒绝上楼,最终形成了农村的“二次空心化”。 【详细

城镇化避免“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区”

  李克强总理在作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了“三个1亿人”的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国家住建部专家委员会委员盛承懋认为,“三个1亿人”的提法非常符合中国当下的国情,其重点直指农民工的安置问题。 【详细

城建“奢靡崇洋”背后:一把手权力过大

   “目前请西方建筑师做设计之风,已经从一、二线城市蔓延至三、四线城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大师程泰宁担心,“如果这种文化失语、建筑失根的现状不能尽快得到改变,再过三五十年,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基本结束”,到那时,我们将以什么样的建筑和城市形象来向后代展示21世纪中国崛起的这段历史? 【详细

中国城镇化进程 新加坡可充当一面镜子

  李源潮表示,在中国上阶段的发展及下阶段的城镇化进程中,新加坡充当中国的“一面镜子”。中国通过借鉴新加坡的经验,能预见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找寻解决方法。这是李源潮在去年3月升任国家副主席一职后,首次接见新加坡政要。【详细

查看更多
他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