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的遗憾
经过长时间的辩论,各方期待已久的中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于3月中旬公布。《规划》的不少内容值得称赞。它正确着眼于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提出要抑制投资浪费、满足农民工的社会需求、解决环境问题,并发展新的融资渠道。《规划》的最终目标是,到2020年,中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目前的54%上升到60%左右。
不过,《规划》的缺陷源自一个貌似合理的规定:“严格控制”特大城市规模,引导劳动力向中小型城市迁移。这一限制不仅违反了去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核心精神——让市场(而非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还会加大中国实现其亟需的生产率增长的难度。
问题源于起草者不得不在城市、省级官员和中央机构的不同利益之间寻求折中。规模较大的城市与较小的城市在增长和融资需求上有不同的利益关切,而省级和中央的政策制定者对于促进地区平衡发展看法各异。
新规划参考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见解最深刻的可能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的《中国:推进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联合报告,这也是刚刚结束的一场会议的主题。和官方批准的新规划不同,这份报告采用的方法要“有机”得多——它认为城市规模不应被控制,而是应该允许它对市场力量作出反应……【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