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城镇化?

城镇化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既包括城乡人口变动,即城镇人口增长和比重上升,农村人口减少和比重下降,也包括人口观念的转变和质量的提高;既包括人口在城乡比例上的变动,也包括由此带来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动,即农业份额下降及二、三产业份额的上升;既包括劳动力向城镇聚集的过程,也包括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城镇流动的过程;既包括乡村的城镇化,也包括城镇自身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即“城镇的城市化”。 城镇化水平一般用城镇化率来表示。城镇化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其总人口的百分比。城镇化率=本地区城镇人口/本地区总人口。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三大标志:1、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但无论“城市化”还是“城镇化”,都是在对社会发展中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这一现象的描述。这个现象由西方人首先发现和研究,用urbanization来描述这个过程,两个中文名词,都是对这一英文名词的翻译。两词同宗,从这点来说他们是一样的,没区别的。但二者究竟有没有区别,仍让存在这不同的看法…[详细]

城镇化发展历程

世界城镇化发展历程
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城镇化兴起阶段(18世纪中叶英国的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叶) 在这一阶段,英国凭借产业革命的巨大成功,日益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并且在全世界率先开始了城镇化的进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基本实现城镇化的国家。据资料显示、1851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5%,而英国城市人口则达到了总人口的50%以上。 第一阶段:城镇化起步发展阶段(1949~1957年) 这一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较快,具体表现为:新建了一批工矿业城市并且扩建和改造了一批重点城市,城市数量从1949年的136座增加到1957年176座,年均增加5座,城镇人口也增长较快,从5765万增加到9949万,城镇化水平由10.64%提高到15.39%,相当于年均提高0.59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城镇化剧烈波动阶段(1958~1965年) 由于对经济发展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我国经济发展在此后开始盲目追求高速度,受“大跃进”思想的影响,经济发展起伏波动大,城镇化发展也表现出大起大落。而在随后的1964~1965 年,由于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城镇化开始呈现回升态势,到1965年底全国城镇人口缓慢增加到13045万,城镇化水平也恢复到18%附近(17.98%)。
第二阶段:城镇化推广阶段(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 此阶段,城镇化由英国向全世界各国推广开来。欧美各国在产业革命推动下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加快了城镇化的建设步伐。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也开始进入城镇化的起步与初期推进阶段。到20世纪中叶,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城镇化基本实现。195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28.4%,其中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1.8%。 第三阶段:城镇化徘徊停滞阶段(1966~1978年) 从1966年到1978年虽然城镇总人口从13313万增加到17245万,但由于全国总人口也基本保持了同样的增速,总体城镇化水平仅从17.86%缓慢提高到17.92%,整个13年间全国城市总数只增加了21个。
第四阶段:城镇化恢复发展阶段(1979~1992年) 1978~1992 年间,虽然全国总人口从97542万增加到117171万,但由于城镇人口增速更快,从32175万增加到18495万,城镇化水平总体上提高了8.5个百分点,从18.96%提高到27.46%,年均提高0.68 个百分点。
第三阶段:城镇化进一步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 在这一阶段,城镇化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发展,表现出几个突出的特点: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速呈现明显差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出现了若干特大城市以及城市群和城市带。 第五阶段: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1993~至今) 城镇人口继续以超过全国总人口增速的态势在不断增加,城市数量在经历了1993~1996年的快速增加后(年均增加37座,1993年新设市也达到53座)进入了稳定数量提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

更多

据中国社科院今年下半年发布的《城市蓝皮书》,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达到了6.91亿,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常住人口首超农村常住人口,学界和不少决策人士视之为中国社会的一个关键转捩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昨天发布《2012年社会蓝皮书》指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数千年来首次超过农业人口,达到50%以上。这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详细]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对上述数字提出了质疑:“这6.91亿人中有一部分人是‘被城市化’的,他们是1.59亿农民工。从统计资料上他们看是城市人,但他们的福利、住房、教育都是农民工式的。真实的城市化率只有40%…[详细]
目前中国的城镇化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伪城镇化”,为此未来政策上重要的是消除这种“伪城市化”,主动吸纳适合到城市居住的农村人口。提升真实的城市化水平,需要将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所有在城市居住工作的人口,尤其是农民工及其子女…[详细]
从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发展史看,一国要实现现代化,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同步推进城市化。现代化既是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也是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详细]

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更多

虽然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但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人口城镇化严重落后于土地城镇化,城镇化速度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且区域布局严重不均衡。

专家指出,虽然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但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人口城镇化严重落后于土地城镇化,城镇化速度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且区域布局严重不均衡。专家建议加快土地制度改革…[详细]
一方面,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先蔓延后整治的道路为我们提供着现实教训;另一方面,农民工、户籍、城市病等种种避不开的问题,也需要探索一条独特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城镇化到底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是否会让生活在其中的…[详细]
我国的城镇化是一种典型的“不完全城镇化”,中小城市及其辐射区域的城市化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为33.9%。同时,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郊区就地转化的农转非居民以及城镇扩区后存在的大量农民…[详细]
看来,我们有必要正确把握城镇化的内涵,用全新的理念推进城镇化建设。推进城镇化建设,无非是为了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共建共享小康社会。因此必须因地制宜…[详细]
大家最近对城镇化的话题特别热,也是因为大家看到在十八大之后,城镇化是首次写进了所谓的新四化里面,包括城镇化,那么这个城镇化列入四化当中,跟之前会有什么区别? …[详细]

城镇化的意义

第一,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工业化的必然要;
第二,发展第三产业,必须依托城镇化;
第三,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第四,推进城镇化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
第五,推进城镇化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
第六,推进城镇化是科教兴国的突破口;
第七,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专家言论

  • 名人微博热议……
  • ·@易鹏:新型城镇化要从以物为主走向以人为主,要从硬建设走向软建设,要从面子建设走向里子建设,要从锦上添花走向雪中送炭。
  • ·@规划师石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将城镇化质量放在重要/中心位置,这是一个十分正确的导向,有利于扭转以数量、增量为目标,以形象、土地为诉求的习惯,还城镇化全貌。
  • ·@规划师石楠:今天谁不说城镇化,基本上就是文盲。
  • ·@张险峰-规划人:城镇化最需要的是解决好底层百姓、夹心层关心的问题,就业、教育、住房、交通、社保、、、切身利益不受侵害。
  • ·@北京文辉:城镇化也成了概念股。中国目前的城镇化要解决的不是增量问题,速度问题,而是存量问题,质量问题。离开了这个前提去谈城镇化的作用是没有意义的。
  • ·@杨保军:立足于城市规模大小来区分新型旧型城镇化,就好比根据字数多少来区分古诗与现代诗一样。
  • ·@杨保军:“要地不要人”的城镇化注定走不通。
  • ·@金矢:中国要以政府为主导的原因在于,只有政府才能把形成五十多年的限制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取消。只有中央政府改革户籍、土地和行政管理体制,制定对地方政府的干预政策,才能确保改革可以进行。政府通过强制力干预,才能保证农民进城落户、享受和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不受城镇利益阶层的干扰。
  • ·@辜胜阻:【经济工作会议推城镇化新政】今年会议最大特点是力推城镇化新政:一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二提高质量,趋利避害,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三科学布局城市群和大中小城市,与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四坚持“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方针;五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 ·@袁奇峰规划: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以劳务人员异地打工、创业为支撑,以本地宜居城市建设为抓手,推动农村土地集约经营,城市发展上规模,吸引外出劳务人员返乡就业、创业、置业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招商引资发展工业当然重要,但是由于山区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一要坚持园区工业化;二要坚持污染控制。

  • ---------------------------------------
  • 周其仁:“政府主导的城镇化”呼之欲出
    整体特征就是一句话,即“行政垄断的土地市场化”。拆开来有两个要点:其一,土地使用权可以合法地在市场里流转……
  • 辜胜阻:均衡城镇化要“两条腿”走路
    城镇化是支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潜在内需和持久增长动力。推进城镇化的关键是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
  • 李铁: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改革政策研究
    我大概讲四个方面的想法:一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二是认识国际城镇化规律和我国城镇化发展特点……

我国城镇化的出路

更多

现在的城镇化应该说是不完全的城镇化。因为有相当多的农民并没有享有与城镇人口平等的待遇,必须解决他们在稳定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以及就医等方面的问题。如果种种问题不能彻底解决,就有可能转变为社会结构性问题,会产生一个规模很大的缺乏归属感的人群,游离在城乡之间,更多的社会问题将会随之而来。

从空中鸟瞰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成为现代文明的象征。但是,建筑在繁荣城市的同时,也挤占了绿化用地。未来,我们该如何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破解土地资源困局?…[详细]
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进入到“改革一面牵涉全局”的攻坚时刻,全面改革和各领域改革协同推进是唯一可行之路。无论是收入分配改革,还是财税体制改革,抑或是土地制度改革均概莫能外…[详细]
知情人士透露,未来几年我国将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控制人口规模的同时,大城市将继续发挥吸纳外来人口的作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则将放宽落户条件…[详细]
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公共资源极不均衡,一些地区公共资源较多,户口溢价较高,一些地区公共资源较少,户口溢价较低,而农村地区的基本保险体制近几年才建立 …[详细]

世界城镇化经验

  • 三种类型国家的城镇化
  • ·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城镇化:英国、美国
    [详细]
    ·亚洲工业化国家的城镇化:日本、韩国
    [详细]
    ·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拉美国家、南亚国家 [详细]
    ---------------------------------------
  • 城镇化建设的德国经验
  • 美国如何推进城镇化建设
  • 城镇规划案例

    后记:从本专题,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化既有发展,也存在这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更加合适我国的城镇化道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城镇化将以绿色、生态、节能减排、提高环境生活质量为目标,因而,最终城镇化依然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而不应该一味的追求城镇化的数量和速度,才能最终找到中国式的城镇化道路。